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原上的娘热沟(走进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4: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西藏民主改革前夕,我到过西藏拉萨郊区的娘热沟,写过一篇散文《夜明星》,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收入全国通用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45年后,我重返娘热沟。

  这个昔日“乞丐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好像一部破旧的机器,已经被拆得七

零八落,道路、房屋、草滩、牛羊,甚至包括人,都是经过彻底清理,重新组装,变得崭新锃亮。娘热沟已经脱掉了留在我脑海里那身贫穷老态的褴褛衣衫,焕发得春风满面,年轻美丽。宽平、整洁的街道两旁,二层藏式小楼错落有序地掩藏在绿荫之间。我透过树枝间隙看到了小楼的梁柱、窗户、门框,全是精美的藏式手工雕花;牧村外面的沟坡上是片连片的草地,阳光酥酥地铺满草滩,闪烁着斑斓色彩。蓝天、白云、绿草在娘热沟天衣无缝地相融起来。村头一栋小楼的向阳墙根下,几位老人正喝着酥油茶悠闲自得地晒太阳。

  娘热沟有一条源自雪山融水的清清溪流,它蹦蹦跳跳带着动力从山上一路跑来。精明的娘热沟人利用水流的落差,巧妙地建造起一座座小型水磨,磨制糌粑。娘热沟的水磨糌粑加工精细、纯白无杂、美味可口、芬芳四溢,不仅在拉萨、日喀则等地的市场上颇受青睐,不少外国朋友来到拉萨也要指名品尝娘热沟的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家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其实糌粑就是将青稞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它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区别在于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炒面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藏族人吃糌粑时,先在碗里放一些酥油,冲上茶水,再放上炒好的青稞面,然后用手将面与茶水搅拌在一起。搅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之后轻轻转动手中的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将炒面压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捏成团时,就用手往嘴里送。

  娘热沟里糌粑香。那里的牧民也许不知道,自己曾以多么芬芳的糌粑为在西藏旅游的人饱尝口福,又以怎样的智慧,丰富了西藏“糌粑文化”的宝库。

  我带着7月拉萨河清爽的风,走进了喜布让丹增的家。崭新的二层楼房使他家小院里的阳光格外明媚。人们完全可以称这位42岁的牧民,是今天“娘热水磨糌粑”的真正主人。他家有4座水磨,日产糌粑500多公斤,这在娘热乡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富裕户了。喜布让丹增见了我第一句话就说:“雨打草淮格桑花才能开放,太阳照射到雪山上藏家人才能走出黑暗。我能过上今天的好光景,一是有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二是多亏投资伙伴罗布丹增。”这样就有了两个丹增的故事,我们索性称娘热沟的喜布让丹增为“拉萨丹增”,称投资者罗布丹增为“日喀则丹增”吧!

  那是90年代中期一个天高气爽的夏日,枝头上喜鹊欢快地啼叫着,喜布让丹增推着糌粑去拉萨的路上,有幸结识了日喀则地区贵热村的糌粑老板罗布丹增。生活中的知己往往都是偶然相遇。两个糌粑人边走路边交谈,说者有心,听者有意,倾吐得十分投机,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之后,你来他往,交流得多了,友谊也深了。聪明的“日喀则丹增”看中了娘热沟的水磨资源,几年间,先后投资数十万元,为“拉萨丹增”新盖了两座水磨房,收购了被别人弃用的一座水磨,还买了一部运输糌粑的山东产的时风拖拉机。家底厚了,摊子大了,“拉萨丹增”如鱼得水,糌粑生意越做越好,“日喀则丹增”的水磨生意自然也跟着红火起来。两个丹增按当初的协议有明确的结算方式,你增收他增钱,共同富裕。

  告别喜布让丹增,我沿着沟底的雪水河走去,发现在每个形成水流落差的地方,几乎都建造着一座水磨,大约有20来座。糌粑香飘娘热沟。我仰头望着从高山上奔流而来的这条古老的小河,对质朴、勤劳的藏族牧人充满敬佩和热爱。西藏,这块被封闭了几千年的圣地,今天她的人民正用凝满原动力的双手,编写着一部比格萨尔王的故事更为辽阔的大书。这时,一阵汽笛的鸣叫,打断了我的沉思,一列从京城开来的火车卷着一路风雪,吼着有节奏的铿锵从我眼前驰过。它带着穿越群山的激情,带着穿越大平原的壮阔,迅捷、正点地奔向拉萨!

王宗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