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情与感恩(金台随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04: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生最大的债是人情债”意思好像是说,求人就如同欠债一样,是一种负担。欠下人情一次,在心理上似乎有永远还不清的债务,甚至背一辈子的包袱。所以,人生最好别求人。据说有一次苏轼同黄庭坚、佛印等人一同游古寺,进门看到有一菩萨在手捻佛珠,口中似乎念念有词。苏轼问道:“他在干什么?”佛印道:“他在求自己”。苏轼不解,怎么求自己?佛印又道:“求谁也不如求自己。”

  只求自己不求人,这也许是佛家的自我约束,值得尊重。一般的凡夫俗子恐怕就难做到了。人类本身是一个整体的自然产物。人与人之间始终处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不可分割的生产关系之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谁也不敢说他一辈子不求人。你生下来要靠父母,上学要靠老师,走向社会要靠社会团体,生病要靠医生,有难要靠朋友。求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离不开人的一生。

  当然,求人帮助,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索取。求人者对帮助过自己的人,会有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亦会有欠人家情义的感觉。一般会有感恩回报的理念。“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中国自古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以德报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处世信条。这是一种公认的社会美德。中国历史上有衔草结环的美丽传说,有“滴水泉”的感人故事,颂扬的都是知恩必报,报之以德的精神风貌。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刺客列传中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其实都是为报恩而甘愿献身的豪杰。《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哪一个不是以义为重,有恩必报的义士?感恩也是世界各民族的一种共识。美国和西欧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法定的“感恩节”,就是纪念1620年英国第一批102名清教徒到美洲后,在生命危难的时刻,是当地印第安人为他们接济食物,教他们生活自救技术,从而使这批移民在面临灭绝的情况下生存了下来。通过感恩节,唤起人们的良知,沟通、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让感恩的情结荡漾在人们的心头,使每个人感到友善,让生活洒满温馨、和谐的阳光,这是一种社会文明。

  所以,如果把报恩仅仅看作是一种还债,不免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也是一种狭隘的思想意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人在求人办完一件事后,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答谢,好像时间拖得越久,身上的包袱就越重似的。而一旦“意思”了结,就真有还清债务似的轻松,有的干脆再也不提了,也不想和人家来往了。这种处世哲学,太功利化了。其实这种朋友间的友谊是不能量化的,比如有的人帮忙是给了你生命的希望;有的是改变了你一生的命运,造福你全家,你用多少礼物能还得了?朋友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在你有难时,出手相助,这是友情的表现,他们助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得到你的报答。古人有言:“我有功于人不可念。”念之则为私心不正。“人有恩于我不可忘。”忘之则为不义,这是正人君子的交友准则。你把感恩作为还债,一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歪曲、亵渎了纯正的友谊,二是你可能从此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

  常怀感恩之心,友谊长存;和谐社会,重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融洽,而不是利益的交换。

筱 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