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快评:"感动校园"不仅仅是收获感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10:29 东方网

  近来,一项对大学生形象的公众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大学生形象的评价很不理想,“贪慕虚荣、不知节俭”、“精神萎靡、缺乏责任感”、“学习态度差”等等形容词汇,说明了“80后”大学生形象已跌至20年来最低点。的确,“大学生网上出位作秀”、“大学生出现信用危机”等等正让大学生成为媒体的聚焦点,进而引来公众对于大学生的评价,不得不说有其真实合理的一面,但这样的评价,并非全面,并非客观公正。

  赞扬,对于强化人的行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激励人们上进的有效方式之一,赞扬是使人处于积极与快乐的情绪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虽然可以起到部分的警示和督促作用,但过分丑化又失公正,非但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还会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对于面临极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来说,对于还占绝大多数的好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公的发难。

  12月7日晚,上海学子“感动校园”人物正式揭晓,包括三次进行支教服务、极具志愿服务精神的复旦大学学生冯艾,来自农村、靠打工支付学费并捐助贫困学生、人称“打工王子”的上海交大学生陈恩桃等十名上海大中学生光荣获奖,见义勇为、挺身而出、英勇献身的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学生汪洋获得了特别奖,并被授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的荣誉称号。

  相比公众对于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感动校园”人物的评奖,是一次集中向社会、向校园展示大中学生优秀事迹的机会,是对获奖学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对于人来说,最基本的情感需要便是得到别人的肯定、尊重和重视。“感动校园”对于优秀学生的评价,既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一种激励。先进事迹并非高高在上,他就在我们的身边,每一名大学生,都可以从细微之处,感动身边人。

  “感动中国”人物用感人事迹感动了中国,我们从心底钦佩他们;而“感动校园”的意义,除了收获感动,更在于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感动校园”的目标是去进一步感动社会,感动公众。改变公众对大学生的不公评价,还要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


作者:马韵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