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假记者何以"挑战"舆论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12:21 东方网

  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神圣事业,记者曾是受到社会尊重的群体。但是,假记者的出现和泛滥,极大地损害了新闻记者的声誉。在山西吕梁市,有不少人上午还摆小摊、卖烧烤,下午就跑到突发事件现场去采访了。这些假记者干预农村选举、帮人打官司、护送超载车辆通过治超点、敲诈勒索企业主。最近开展的打击假记者行动,连续查获了80余名假记者,其中44人被移送司法机关。(12月8日《中国青年报》)

  从相关报道中我们得知,假记者们往往打着为民请命、舆论监督、批评曝光的幌子,开着挂有“新闻采访”牌子的汽车,拿着价格不菲的照相机,手持伪造的假证件,怀揣搜集的黑材料,道貌岸然地以新闻单位的名义敲诈勒索、坑蒙拐骗,从而达到聚敛钱财、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有些假记者在诈骗过程中十分注意自我包装,千方百计抬高身价,常常把一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标注为报纸杂志的顾问,甚至还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附近租用办公地点,让人对李逵和李鬼、美猴王和妖怪猴,真假难辨。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假记者的“能量”,竟连部分政府执法人员也受其威逼,成了他们的帮凶,一些腐败分子也对他们深感惮畏。他们一次“采访”的敲诈金额从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可我们一些地方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竟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对其实施有效处置。人们在感叹新闻行当存在“变质”的同时,也对假记者屡屡得手提出质疑:是谁给了他们生存的土壤和敲诈的“空间”?为何利用新闻批评稿件相要挟的办法就能“大行其道”?新闻“公器”咋频频被少数人利用,成了发家致富、栽赃嫁祸的手段,成了一种社会“公害”?

  其一,新闻媒介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是假记者横行的土壤。在很多人眼里,为公众利益代言的媒体,总是在扮演着一种正义的力量。记者常常被人们称作手眼通天的人物,他们可以利用工作之便,认识大人物,做一些别人做不了的“工作”。在这样一种观念主导下,新闻媒体的作用有时被人为放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作政府权力的代行。近年来,不仅仅是假记者“假作真时真亦假”,也不乏真记者“真作假时假亦真”,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抓住被批评单位的“过错”和“污点”,逼迫对方“就范出水”,因而民间流行“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

  其二,真报社真记者的“支持”在为假记者横行推波助澜。据报道,眼下,部分媒体只注重经济效益,对聘用工作人员疏于管理,乱设机构,随意招聘人员,甚至出现“连环聘任”的现象,本来属于新闻机构最末端的记者站,还继续发展“下线”,出现了记者站下设记者站的情况。有的聘用人员和记者站签有合同,规定每年交多少钱,回扣、提成是多少。有的还特别写明,如遇特殊情况,记者站可为记者提供支持。有了这样的“马甲”,一些假记者为了攫取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公然诈骗和勒索。

  其三,不能正视舆论监督为假记者寻租敛财提供了操作空间。很多基层单位都把在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上刊登报道,当做最好的形象宣传。不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失误不能正确对待,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想方设法花钱消灾,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还有的明知遇上了假记者,但怕引火烧身,因小失大,也只得忍气吞声,不愿举报。这种心理恰好给假记者行骗敲诈以可乘之机,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潜规则”中,洞开了假记者渔利之门。

  假记者粉墨登场,严重损害了新闻舆论的公信力。听任这种现象泛滥,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大对假记者的“围剿”力度,坚决把触犯刑律的假记者送到监狱里去;二是新闻媒体要加强自律,痛下决心“清理门户”,坚决禁止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三是有关单位和当事人要睁大慧眼,对那些冠名“中国”的新闻机构、记者证多打几个问号,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同时要踏踏实实做好工作,正确对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欢迎“挑刺”的勇气和雅量,让那些无良的假记者找不到“要挟”的“把柄”。


作者:高福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