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烽烟散尽古荥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00:42 大河网-河南商报

  出郑州往西北方向35里左右,就到了荥阳古战场旧地,今日的古荥镇。古荥镇南有一座夯土筑成的依然雄伟高大的古城垣,就是荥阳故城城墙。

  城垣为长方形,周长约10公里,大部尚存。自古荥镇西北隅南伸至纪公庙村以东,临索须河折向东至古城村又北折百米左右。北城墙东到钓鱼台村拐向南与古城村城墙相接。东墙已被济水泛滥冲没,仅存东北、东南两个拐角。故城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500米

,周长尚存约7000余米,面积约4500亩。残存城墙最高处20米,上宽20米,基宽30米。城墙系版筑而成,层次分明,夯窝清晰,西城墙有三处缺口,当为城门遗迹。除了城墙,城内东北部还有践土台,和俗称的钓鱼台等遗迹。

  荥阳,因位于荥泽西岸荥水之阳而得名。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邙山濒临黄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关接近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东西之孔道。历史上,这里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践土之地的群雄搏杀

  这里最早称为践土,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践土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7世纪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天子地位逐渐衰落,各诸侯势力不断增强,野心也日益膨胀,开始觊觎王权,做中原霸主。郑庄公首先谋得霸主地位,其后形势开始变化,郑、鲁国势衰弱下来。晋国晋文公励精图治,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迅速强盛起来,一心要做代天子行令的中原霸主;这时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渐次吞并了江淮流域的一些小国,疆土扩大,国势增强。楚国的崛起助长了楚庄王的称霸欲望,要北进中原,称霸天下。于是晋楚就成为中原争霸的一对最强的敌手。

  周襄王十九年,即公元前633年冬,楚国北进,首犯宋国,宋成公急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审时度势,认为打败楚国,收服众诸侯,主盟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立即扩编军队,出兵救宋。

  公元前632年春,晋国以保护周天子的名义发兵,首先打败归附楚国的曹、卫,与楚军在践土北的黄河边相遇。晋文公早年逃亡时,曾受楚国恩惠,答应楚王以后如两国交战,情愿退避三舍。晋文公信守诺言,令晋军后退九十里到了城濮。晋军刚打了胜仗,又占了道义上的优势,士气高涨;楚军追到城濮,将士长途奔波,且远离故土,身心俱疲。双方交战,晋军大获全胜。

  晋军大败楚军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很高兴。晋文公借此机会,在践土筑台营造宫殿,准备迎接周天子,并约集诸侯到践土会盟。各国诸侯齐集践土,周天子也来到盟台上。晋文公将俘虏的楚军步卒千人、战车百辆及丰厚礼品献给周襄王;周襄王封晋文公为诸侯之长,称伯,赐给服装、弓矢、黑黍和香酒。于是各国均奉晋文公为盟主,订立了盟约。晋文公便成为名正言顺的盟主,成为挟天子而令诸侯的霸主。

  对此,楚国颇为不服,誓报城濮之仇。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亲自率师北进,先攻下了郑国都城。晋国马上派兵救郑,两国军队在邺水遭遇。由于晋国将领意见不一致,对形势估计失误,又大意轻敌,邺水一役竟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由此国势大损;而楚庄王则士气大振,国威大增,众诸侯畏服,从而成为新的盟主。

  周元王八年,即公元前469年,晋在践土旧地筑宅阳城以屯兵威胁郑国,应是荥阳建城的开始。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后,在此筑城设邑,因其处荥水之阳即称荥阳。从晋文公践土筑台至此,已历约260年,期间,诸侯争战一直上演得轰轰烈烈;其后,各英雄的政治搏杀依然进行得悲壮激越。

  纪信以身替主,项羽空留遗恨

  战国时,秦拔荥阳置三川郡,为郡治并设敖仓于邙山;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曾奉命监攻荥阳,并惨死于此。最壮烈的、让后人大书特书的还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自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东)渡黄河、经洛阳,向东进军。四月,他利用项羽在山东作战,彭城空虚之机,率军攻下楚都彭城,尽收项羽的美人财宝。项羽闻讯大怒,回师反击,睢水一战,大败汉军。刘邦仅带十几人逃出,虽保得性命,其父、妻均被项羽俘虏。

  刘邦逃到荥阳,收集逃散的兵卒,又得萧何征集兵员补充,才又重整旗鼓,并取敖仓之粮以供口食之需。项羽追至荥阳,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项羽不能越荥阳而西,刘邦也无力东进。双方相持岁余,荥阳成为楚汉相争的主战场。

  公元前204年,项羽多次阻断汉军取粮之甬道,汉军给养困乏,军心动摇。刘邦请求以荥阳为界讲和,以西为汉,以东属楚,项羽不听,继续攻战。刘邦粮尽,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其将纪信献计,愿以身替主,扮刘邦向项羽诈降。纪信穿刘邦衣,乘刘邦辇,带2000妇女夜出东门“投降”项羽,刘邦趁楚军集中东门、西门放松围守之机,率数十骑从西门逃出。纪信则被愤怒的项羽火焚而亡,以一身而成就了汉朝数百年大业。

  因当年刘邦从西门逃命而去,以后荥阳人就忌走西门,娶媳妇、嫁闺女绝不从西门出,此俗至今仍存。

  荥阳在西汉时降为县,属河南尹,东汉时属河南尹,三国、魏、晋时属荥阳郡,北魏初属荥阳郡,后汉属东恒农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城废,荥阳往西迁到了索河之滨,郦道元著《水经注》时称旧址为“荥阳故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发掘,城内东北为粮仓,东部高地为官署,南部为居民区,同时在故城内发现了古代房基、夯土台、水管道等城市建筑设施;城外有汉代冶铁作坊;并出土了金、铜货币及铜器、铁器、陶器等遗物。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曾喧闹了千余年的荥阳城,只留下断壁残垣。后人登临故城,忆起千年之古事,亦不禁发出“传呼黄屋出城东,一将能弛四面攻。不是时无龙虎气,楚人空自号重瞳”(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载何源洙诗)的感慨。

  (摘自《图文老郑州·老风物》主编孟宪明作者朱淑君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