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砖牌坊街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00:42 大河网-河南商报

  

砖牌坊街的前世今生
说起砖牌坊街,准有人会问:牌坊是用来干什么的?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要建牌坊呢?

  牌坊,又名碑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它的历史是和华表联系着的,也来源于由表柱连成的大门即“乌头门”。唐、宋两代,城中居民区的里坊之门,是后代牌坊的源头。牌坊起初是木结构建筑,明代出现用石头建造的,以后有用砖建造的。古代牌坊大多建在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上刻题字,用以宣扬封建统治者提倡

的道德伦理,标榜功德。如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

  老郑州城里的砖牌坊街在老城西南一带,东西走向,东起平等街,西到西门南拐,长约340米,宽不足5米。街西头路北有一座乾隆四年(1739年)建造的砖结构牌坊。因而名叫砖牌坊街。“文化大革命”期间,砖牌坊被拆除,街名改叫立新街。1979年恢复原名。

  这条小街原来叫梨花巷,明朝时,这里是孙绶家的后花园。孙氏族谱记载,孙氏原籍山东省阳谷县,元朝末年,因避兵乱,由孙奉光携眷迁郑,住砖牌坊街38号。后来孙家子孙繁衍,在明、清两代,有的得了功名,有的做了高官,逐渐成为郑州城内的望族。

  孙家的宅院很大。出入的大门坐落在南学街北侧。砖牌坊街路北是孙家的后花园,园的东界超过卢医庙(现平等街北段),西边直至西城墙根(现西门南拐街)。园内种植了很多梨树,结的梨个大、味美、质脆、汁水多,为郑州名产之一。州府曾将这里出产的梨进贡给朝廷。每到阳春三月,梨花盛开,银白如雪,一望无际,淡淡的清香在空中弥漫、飘逸开来。当时居民们就把这街叫做“梨花巷”。

  乾隆御批建牌坊

  砖牌坊位于这道街西段路北、柳叶坑胡同南口西边。系用砖砌成,有四柱三门,双层挑檐,高嵌圣旨牌,刻有八仙、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浮雕纹饰,额刻“淮蜀懿型”四字,纪年为“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知州张钺详请题旌”。下刻楹联两副。现仅存西边一柱,嵌石刻楹联一条文曰:“丸熊画荻荷龙章”。其意是表彰王氏教子有方。

  这座不同于一般石质牌坊的砖牌坊,是为这道街上的一位姓王的妇女建造的,王氏是儒士李振业的妻子,她22岁那年,与她恩爱6年的丈夫撒手而去,留下了未满一岁的孩子和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的公公和婆婆。王氏继承丈夫的遗志,毅然挑起丈夫留给她的重担。王氏的品行和动人事迹在全城的大街小巷里相互传扬。知州张钺把这事上报给朝廷,请求给予表彰。乾隆帝批准建一座牌坊,旌表节孝。街上的居民感念王氏的好德行和她经常惠及邻里的种种义举,即以砖牌坊命名街道。一直沿用至今。

  郑培真教书有方

  这道街历史悠久,可写可说的人物、故事、传说有很多。

  20世纪20年代,这街上有一位名叫郑培真的女塾师,受到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好名声传遍郑州全城。这道街也因她而生辉许多。郑培真(1889~1958年)自幼丧父,随其长兄郑培芝习读经史,学问精深。

  清末,学校刚刚兴起,她就学于开封女子师范学堂,改学新课。辛亥革命后,中原大地战乱频仍,她辍学回家,在贡院街(今法院东街)东头路南一家姓虎的人的院里设立私塾,名叫“自立女学堂”。学生有北街的李淑琳、东街的马淑良、县前街的张淑瑛等七八个女孩。民国四年(1915年),因她家迁居砖牌坊街,女塾停办。

  当时郑县已成立女子小学,但很多人不愿送女儿到公立学校跟男老师上学。后来,他们听说郑培真曾办过私塾,便一起到郑家请她再设私塾收下这些善良纯真、渴望读书的女孩子们,郑培真只好再次办塾收徒。开始有五六个学生,她把居室外间略加整理,权当教读之所。

  一年后,前来求学的增加到十几个人,于是她家腾出前院临街房三间改造成为专用教室。教学采用混合班制,课本有新有旧。有的学《三字经》等启蒙读物,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也有的读国文、学习算术等。她所办女塾,学生虽年有增减,但大都在二十多人,有附近街上的学生,也有来自城外火车站商业区的女孩。她教学有方,学生们受益很大。

  “甘泉镇”水甜,“昶善堂”惜纸

  原来街的西头路北,有一个长宽各六七米的井院,中间有一水井。据史料记载,这口井开凿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是老郑州城内屈指可数的几大水井之一。井水清澈,远远近近许多街巷居民,甚至城外商行店铺都用这井的水,于是一些无业之人就挑井水去卖,赚些钱维持生计,也有用独轮小木车推着两个小箱送水的。

  民国初年,这街附近曾以此井为标志,叫“甘泉镇”。到20世纪60年代,自来水普及街巷,该井于是废弃,有人在其址上建房,这座房屋的门牌是29号。

  很早以前,这道街西段路北,柳叶坑胡同南头路东,有一个理门公所,老百姓都叫它“在理局”。供奉神佛,标榜修德行善,戒除烟酒。门额上有一匾,题“昶善堂”,其大门两边有副对联,对得巧妙,曰:“昶为日永,永守堂规,锁定心猿意马;善与人同,同持法力,扫除烟鬼酒魔。”

  当时,理门是一个利用神佛之力,戒烟禁酒的民间组织,参加的人谓之“在理”,其处所叫“公所”或“在理局”。

  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主豫时倡导戒烟,理门应时而起,仅老城西南角一带就有三家,全城有十几家。后来,都改名为“志善堂”、“永善堂”、“福善堂”等。这街上的昶善堂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联系会员最多的一个。堂内主事者叫做“当家”,是一个山东人叫刘有德。昶善堂里的人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摆斋收徒;二是宣讲“圣谕”;三是敬惜字纸。

  以前人们以为,文字为圣人所创,字纸不应亵渎,否则将有碍儿孙功名前程。因此书香之家皆敬惜字纸。昶善堂要求信徒:每人都要一手提口袋,另一手拿长柄夹钳,走街串巷捡拾字纸,归来于焚纸炉内烧掉。当时,这是善行之一种。

  砖牌坊街传承着郑州的古老文明,孕育生长着现代文明。郑州商城的文明之花在这块沃土上自由绽放。鲜艳悦目,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摘自《图文老郑州·老街道》主编孟宪明作者蔡豫吕华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女学堂演队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