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哄客、看客与践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11:21 长沙晚报

  城里人现在大抵只知道“村上春树”,而不知道“村上枯树”,因为“挪威的森林”通常不长在农村。而前不久两条新闻关乎农村,可以放在一起看:

  一是教授与农村——曾在兰考县挂职副县长的中国农大副教授何慧丽,携同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等人,发起了“购米包地”行动,就是北京市民直接与兰考农民签合同,购买指定土地上收获的大米,最终有79位北京市民包了南马庄的145亩地,在日前的“购米包地价

格听证会”上,最终定价每公斤5元(据11月7日《新京报》);一是记者与农村——11月8日记者节来临时,新华社电讯报道了重庆日报记者罗成友,他20年来跑农村走基层,每年有300多天到区县、乡镇和农村田坎上采访,有个采访中遇到的细节尽管出现在十几年前,但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我问一个15岁的农村女孩吃不吃汤圆,她用眼光盯了我好一会儿,然后问‘什么叫汤圆’,她那种眼光我现在形容不出,太震撼人心。”(据新华社11月7日电)

  这里的记者也好,专家教授也好,他们都是心里装着农村、农民,脚往农村跑的人。你不深入农村,怎么知道一位农村少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汤圆”?你不到农村挂职,怎么知道农民“卖大米”难在何处?在我看来,建设我们的新农村,跑农村去投身实践去远比跑韩国去“参观访问”更为重要。跑农村基层去触摸的是现实问题,去韩国的往往玩的是“旅游第一”的花拳绣腿。难怪连韩国前总理、现任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的李寿成都说:“中国不必到韩国来学习‘新村运动’。”(见11月6日《人民日报》)

  在各种“建设”面前,不同的责任者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做“哄客”,有的成“看客”,前者以起哄为“乐趣”,后者以游赏为“己任”。城市里的一些专家也搀和其中,因为做看客与哄客是最轻松的,甚至还能在“看”过之后拿出学术论文来“哄”它一把,以致何慧丽成为“卖大米教授”后,那大米不那么好卖也被“哄”了又“哄”;至于“15岁的农村女孩不知汤圆为何物”,那更是用不着关心了。我们的“哄客”与“看客”们,甚至还不如德国总理默克尔那样关切我们的“三农”问题——默克尔5月份访华时,就专门开了个“座谈会”,谦和地约请一些普通人士来共话“三农”,问得很细致(详见8月21日《报刊文摘》报道)。

  何慧丽、温铁军他们宁愿被“哄”被“笑”,也致力于新时期的农村实践,姑且称他们为“践客”吧:他们来自城市,对于农村来说,大致也是“客人”,但他们是亲往农村的实践者,就像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那样,直接服务农村农民。或者,“践客”应该称为“践者”——实践之“践”,与卑贱之“贱”无关。何慧丽挂职农村后,就深刻体会到“三农”问题绝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所以,“三农”对他们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停留在学术书的“概念”。

  早在世纪30年代,被称为“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就曾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思想实践中,让我们看到一位一直以“我不是学问家而是实干家”自称的文化大师那种最可宝贵的实践精神。那些一说建设“新农村”就撒腿往韩国跑的“看客”,不仅会被韩国前总理笑,恐怕也会被我们的老前辈梁漱溟先生骂的。可想而知的是,这些“哄客”与“看客”们,就是叫他参加“购米包地”行动、买两斤来自兰考农民的大米,也会老大不情愿,他宁可把时间金钱精力用在“高雅事业”中,宁可翘起二郎腿,陶醉在“村上春树”上。

作者:徐迅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