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生"争当农民"背后的隐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1:20 云网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

  昔日,被人们形容为“鲤鱼跳龙门”的“农转非”,曾经是众多农村学子们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如今,乾坤逆转,大学生“非转农”,竞让无数大学生趋之若鹜,且在报名

中,不乏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一流学府的学子,其火爆程度甚至不亚于公务员报考,这种场面不能不让人感到十分意外和惊奇。

  其实,对于现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而言,并不求特别高素质的人才,话说直白点,只要是高中毕业或者中职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带领农村农民发家致富。那么,为何让众多大中专毕业生放弃所学专业,屈尊于这个相对“技术含量低”,纷纷飞向“农村”工作呢?

  笔者以为,大学生竞相争当农村“新知青”,绝对不是偶然现象,回归农村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其背后暗含的隐喻是,城市里容不下莘莘学子们,相反,当农村“新知青”,要比当徒有虚名的“市民”更实惠,因为当农民至少能分到土地,土地如被政府征用,还能得到一笔不菲的补偿金。即便土地没有被征用,起码可以种田、种菜,不用整天担心温饱问题。

  尽管,出身于农村的大中专学生,有着城市居民“高贵”的身份,但是城市并未给他们充分的就业机会,使很多农村大学生的“城市梦”变成了理想化“乌托邦”。即便是中国的一流学府北大清华的学生,要想在大城市轻松就业,也并非容易,更何况一般院校毕业生。比如说,临近毕业时,清华大学有70%的本科生还没有实现就业签约;在北大应届毕业生中,有88人争聘北京郊区的村长助理,其中还有多名博士生和20多名硕士生(《财经时报》7月1日)。

  另外,城市里容不下农村大学生,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城市的高房价和高消费。巨大的生活成本,要想让农村的大学生在城市生存下去,可谓困难重重。大学生崔国利算了一下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成本:一个月房租费300元,餐费300元至400元,衣服、鞋之类的开销不算进去,每个月工资已所剩无几。

  有论者称,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在笔者看来,大量受过教育的学生,因承受不了城市的巨大“排斥”,无可奈何地重返农村,当上“新知青”的角色,无论是从国家城市化进程,还是新农村建设角度来讲,这种人才倒流现象绝非正常现象。

  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决不能对大中专毕业生“非转农”现象,不闻不问,相反,要以高姿态来应对,比如说,尽早建立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降低城市生活成本,等等。作者:吴睿鸫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