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中专毕业生争当新知青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1:48 浙江在线

  浙江省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包括名牌大学毕业生争当农民。截至目前,台州市所属椒江、路桥、黄岩3个区已有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结了“非转农”手续,跳进“农门”。(12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争相“非转农”的大中专毕业生被一些人称作“新知青”。不过,与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的“老知青”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当年的“老知青”到广阔的农村去是行政

  迫行为,现在的“新知青”却是一种自觉自愿的理性选择———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

  笔者曾调查过一个城中村,发现村里那些“农转非”的人,很多过得还不如那些甘当农民的人。他们一旦“农转非”,变成了“城里人”,就失去了土地,也不能从集体经济中获得经济来源,如果找不到工作,就会变成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群体,沦为城市的新弱势群体,实际上比农民的处境还危险。

  与这些“三无”群体相比,大中专毕业生只不过比他们多学了些知识,拿了个学历。当这些“资本”不足以让他们获得就业时,在经济上就跟那些“三无”群体没有多大的区别。如此,选择做一个“新知青”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否则,他们虽然从户籍上变成了“城里人”,但经济上还是城市的边缘人,他们可能会因为经济上的软弱而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挺起胸膛做一个城市市民,而最终被挡在城市化的大门之外。

  但是,就像城里人抗拒农村人进城“分享”他们的好处一样,“新知青”的回流,同样牵涉到“分享”农民好处的问题。这时,做城里人还是当农民已不是简单的户籍问题,而是关系利益的重新调整问题,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农村新问题。并不像一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新知青”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支生力军(他们在农村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值得怀疑)。相反,在一些思想保守的地方,极有可能诱发新的读书无用论。要知道,考上大学,当一个城里人,仍然是无数农村孩子的梦想。这种读了一肚子书,结果还是回来当农民的现象,无疑会挫败很多农村孩子读书的梦想。

  这种“新知青”的出现并不是说现在当农民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说到底还是老问题———就业难。如果这些大中专毕业生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工作,能够支付城市生活的基本需求,他们可能就不会回去与农民争利。“新知青”之所以多发生在江浙一带,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城乡差别不断消除(如果条件允许,很多在大城里工作无着落的大学毕业生都愿意到华西村去当农民)。而在全国更广大的地方,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在这些地方,当农民不会成为一种美好的理想。

  这种“新知青”的出现同样说明,千万不要以为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就万事大吉了,高枕无忧了,农村就不需要建设了,可有可无了。如果说农村是城市的“蓄水池”,就应该给予“蓄水池”的地位,受到应有的重视。可是历史总是这样,当城市需要农村时,农村就义无反顾地支援;当农村需要城市时,城市自顾歌舞升平;当城市有困难时,又把包袱丢给农村;当农村有困难时,又该向谁呼喊?好在新农村提出了,但愿做得也不错。我始终坚信,中国农村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好解决,反之亦然。


作者: 廖保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