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2:00 光明网 |
丁园园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通过金融手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在校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大举措,使大学生凭借信用获得的贷款。贷款的学生能否履行承诺、减收信用、按时还贷,是国家助学贷款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比如,大江综合新闻网的网上信息显示,到2002年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已经按合同向全市发放了1.8亿元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 仍有119人未还钱,占了近10%,第一季欠款金额共计10.3万元。据了解,这119名学生一毕业,各种通讯方式都不通知工行,原来贷款时填写的家庭住址等通讯方式也多有变更或者不详。而且某高校最近对去年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却令人担忧,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没听说过“个人资信制度”、近20%的学生甚至没有考虑过还款问题、7%的学生表示“是否还款还很难说”。 记得托马斯倡导和率先实现医学和哲学博士双学位的教育计划,是为了让医学多一份抚慰生命、拯救生命的诚意,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大学也该实行专业学习与道德修养的双学位计划呢? 贷款还不上,这对国家、对银行、对大学生个人都是有害而无利的事情。 对于国家来说,为完善教育体系、改善教学制度,不断出台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政策、法规等,尤其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不断有好的举措方便完成学业。但诸如此类的政策执行起来,到了具体的个人身上,势必有改变之处。于是,国家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这些措施究竟适不适合。 对于银行来说,作为金融事业,也投身到了类似公益事业的助学大潮中,但银行特毕竟不是什么公益机构,也没理由更没有力量总是放大笔的款出去助学,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的、保障无形的借贷过程。低利润、低利息,银行给足了大学生面子。但有的大学生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感激。由数据显示,有些时候敷而不入,这对银行来说不利于正常的运作。银行是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来源,这里的运作非正常化,势必会造成非良性循环,我们不得不问,那么国家是否会考虑不再通过这种金融手段来助学呢? 对于学校来说,这样的欠贷情况已经证实。并会以相应的渠道传播出去,会影响学校的公信力。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一个本该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常建构的场所,却屡屡出现诚信危机。我不知道这样的大学,他的学位证、毕业证能否成为人们说的金牌令箭?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将要面临更多的压力。拿不到学位证、毕业证,就不能顺利合法的找到工作。而且在建立了统一的诚信体系网以后,每个人的信息都会在网上得到统一、有序地记录,如若用人单位发现求职者有拖欠的非诚信纪录,会不会迟疑一下呢? 诚信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国家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笔者认为,即使本意是好的,实现促学,但贷款的准许不可太过随意。想想商业贷款总是环环把关,还要有见证人,那么我们的助学贷款也不能与大环境相违背。超出了规范的举措,只能对最初的目标形成一种难以逾越的障碍。诚信本不是靠制度来维系的,但当自我约束、自我认定还达不到符合规范的程度,制度的作用就无可替代了。 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当前浮躁的社会,思想上还尚存大量的误区。这个消费主义滥觞、庸俗主义流行的年代,什么时候大学生自动的认定了社会上把自己归为弱势群体并深信不疑?从社会上获得帮助,并认为是自己这个群体的特权,这让多少人对大学生的道德感产生了悲哀的感觉?这样的诚信为激励人们越来越近的时候,人们将会以何种眼光看当代的大学生? 不要让更多的人多大学生感到失望。这样的诚信危机应该可以而且也必须避免,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大学生应认识自身、明确责任,不要忘了最基本的学业——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