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月票的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2:30 上海青年报

  ■文/程小莹

  那时候上海通行公交月票;有一张6元的月票,会有一种全市公共汽车都是自己的自备车的感觉。上了公交车,喊一声“月票”。那做派,售票员一看就知道这是个老乘客。还有,便是一站路也要乘,最后一个上去,第一个下来。一点都不麻烦。在那时,我便这样整日穿越城市。我迷恋坐公交车的位子,靠窗的;最好的位子是驾驶员后面的两个,俗称“一

排一座”。起点站排坐队,第一个上去,直奔“一排一座”,一坐便坐到底。

  上海的马路在那时便了如指掌。看市容,听着车上的人唠叨,吵架,售票员的喊叫;也可以想着自己的心思;也有事情会发生,比如,忽然有人套起了一只袖标,公交公司的人查票了。回回有逃票的,还有冒充月票的;冒充月票的方式离奇古怪,有自己画月票缴款证贴上去的,还有将偷来或捡来的月票撕下别人的照片贴上自己照片的。

  那月票百看不厌。每个月从新鲜到陈旧,这是个过程。也就是一个月的辰光。我一个人认真地看月票,就觉得发明这月票的人很聪明,用一张底卡,贴好照片,盖了钢印,以后每月只要贴一张小画片,标着月份,和有鲜明特点的图案,盖个章,就可以了。后来,居然有人就画这种小纸片,来冒充。要画得像,也不容易。

  老乘客的月票,上面就有厚厚的一层这样的小画片。照片上的面孔,连自己都要不认识了。

  那时候的公交车是“铰链式”,取代了往昔最陈旧的拖车。公交公司的人把它叫“巨龙”,比较特别的,是“巨龙”中间的连接处,有两排“香蕉位子”,上海人约定俗成,坐三个人,“香蕉位子”闷在中间,不熟悉路站的人,容易过站。后来“巨龙”有了改进,更加宽大加长,里面的座位撤了不少,“香蕉位子”也改为两人座背靠背,多出了空间。“巨龙”便又有了一个称谓“大篷车”,和着当时流行的印度电影的片名。

  那个年代的公共汽车,有许多特征,比如破旧,开起来轰隆隆地响,屁股后面冒黑烟;车上的玻璃窗,是用手把摇上摇下的,许多手把柄没有了,那窗便摇到上面快到顶的地方,留着一些空隙,还可以透气,下雨的时候,也不至于让雨水打进来。那都是公交公司的人想好的。公交公司的人在公共汽车上想好的事儿还挺多的,比如售票员前面的窗户,一般都是摇上的,售票员不喜欢在她前面的窗户大开,她怕风吹进来吹掉她的纸币;但售票员自己会保管着一个手把柄,到一定的时候,还可以摇一下玻璃窗;售票员在车上的权力很大,就像她掌握着一个手把柄一样;她要提醒人给抱小孩的乘客让座,提醒受照顾的说声“谢谢”。比较道地的是她先谢人。车上的人彼此谢来谢去的事儿还有,在售票员和乘客之间,经常需要转递,售票员便会叫中间的乘客作“摆渡”,传递零钱和车票。

  都做过这样的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事儿。这很好。这让我在很早的时候便知道,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儿其实并不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