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孩子的“存钱罐”变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8:00 光明网
李鑫

  好不容易休个假,早晨还被赖床的侄子吵醒,妈妈一直在哄着“快起来,起早的话给你一块钱放到存钱罐”,当然零花钱另给。顺便看看侄子的存钱罐,满的都要暴了,而且不仅有一个,存钱罐真的变了。

  哥哥小的时候(30年前),他的存钱罐是一个啤酒瓶。家在农村,杂活挺多的,帮妈妈喂一次鸡是5分钱,打扫一次卫生是1毛钱……就这样一点一滴的攒着,一个月“存钱罐

”照样满满的,可是月底要全部交公,月初重新积攒,但是哥哥“攒钱”攒的很开心,也没有什么怨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应该就是他的乐趣所在。

  我小的时候(20年前),第一个存钱罐是一只很小的陶瓷狗,装不了几个钱,也正因为这样,平时省下的零花钱还可以把它“喂饱”。后来姐夫送了一只“猪”的存钱罐,这头肥猪却只能挨饿。不过偶尔晃晃“叮当”响的几个“铜板”也是很开心,这毕竟还是自己的积攒成果。

  现在看看侄子的几个存钱罐,奇形怪状的什么都有,而且每个都沉甸甸的,要是仅仅在起床早的时候赏上几个小钱也不至于这么“富裕”。作业做得好,开家长会受表扬,甚至按时吃饭都会有赏,这样的经济来源怎能饿的着几个存钱罐?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将来是不是该挨饿了?

  家长们渴望自己孩子不断进步,用一些奖励作为诱饵情有可原,但是当“吃好饭”这样的生存本能,“完成作业”这样的基本责任都需要“诱饵”才可以实现的时候,孩子的自主性从何谈起?这样等于剥夺了下一代的生存基础。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能形象的表达孩子们的生活现状,物质生活的满足使家长们忘记了让孩子珍惜现有的生活。存钱罐的爆满本来是一件好事,这也是存钱罐的价值所在,本来可以培养孩子节约习惯和理财能力的工具现在却成了教育孩子的累赘。

  存钱罐,它的妙处是硬币可以放入,却无法取出。因此小孩子平日将父母给的零花钱从小孔中塞进去,到快过年时,钱贮满了,便打烂小陶罐,拿了钱去作快乐的消费,故此物又名“扑满”。“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西京杂记》卷五)。现在的存钱罐大都不用摔碎就可以将钱随时取出,这样一方面节约了不少资源,一方面真正把零花钱的支配权给了孩子,“快乐的消费”却没有实现。存钱罐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钱”工具――只存不取。当一个人没有了需要也就不会再有追求,当然并不是说要灌输孩子过重的金钱观念,只是起码的劳动价值和金钱意义还是不能失去的。

  只有让下一代知道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靠努力的汗水来获得,才可以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轨道,才可以给予他们“丰衣足食”的将来,即使现在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做些什么。

  有一个关于存钱罐的谜语:什么东西越用越有钱?现在看来,“小富翁”还是少些为好,孩子的存钱罐还是“钱少为妙”,并且还要给这些钱一个“清白的来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