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公示自说自话 反腐难免扯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0:37 云网

  公款吃喝泛滥且经久不治,在当前制度环境下,无疑已经成为顽症。然而,顽症虽然可恨,于政府治理而言,却同时意味着改善空间。据报道,武汉市从2005年11月开始进行了规范公款接待的试点改革,今年10月12日起,又在全市统一推行公款接待内部公示制度,成为规范党政机关公务接待的先行者。当地纪检部门还印制了1.5万张印有禁令的“黄牌”,下发给每一位副处以上的干部,并要求这些干部随身携带。

  从武汉经验所强调的公示制度来看,大体属于政府部门自我立法又自我阐释的范畴——自行决定公示哪些内容、向谁公示,又不承担公示之后的作为,民主机制下公示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基本上一个都没有解决,实在是自说自话。

  多年来,类似的地方制度创新,动机光明正确,形式轰轰烈烈,效果看似明显,暗淡结局却无一幸免。当年的581廉政账户、廉政宣誓、廉政签名、廉政公益警示牌,甚至贤内助反腐等等,面世之初,无不为当地政府引以为反腐利器、创新之举。然而,事实证明,这些所谓创新,常是地方官员政治投机之下的无效创新,除了徒增行政成本,简直一无所获。既使是一些地方官员想有所作为,也往往迷信行政系统可以自察自纠。无论何者,都无心力无胆量引进外部的监督,只会使之沦为扯淡。

  现实地看,公款吃喝泛滥等腐败问题,所以沦落到即使社会集体脱敏也不可根治的地步,舍权力监督之本、逐形式创新之末的惯常路数是其主要原因。以武汉市推行公款接待公示制度来说,尽管看起来收效明显,但广泛的民众反应仍然是质疑——这种质疑所指向的,正是地方政府徒具形式缺乏实质的伪创新。具体而言,公款接待公示制度并没有解决权力监督与透明财政两大制度缺陷。一方面,公款接待仍然被定义为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而不为公众所知,所谓公示也仅仅是单位内部的公示,仍旧不脱内部监督的局限;另一方面,行政经费的使用仍然极不规范,用多用少用于何处,依然缺乏公共财政应有的透明度。这就使公款吃喝的治理,仍旧停留在制度漏洞的原地,全无根本改善的迹象。

  因此,在地方政府的创新举措面前,民众吝啬自己的叫好并不奇怪。如果我们确信人民群众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人,就不要怀疑民众的辨析能力,尤其是他们对于公权运作的切身感受与种种洞见。

  放眼考察各国现代政府的治理情形就不难发现,在遏制公款吃喝接待上,集中如此之多的“创新”智慧,耗费如此之大的行政成本,着实难见。在发达的民主国家,非但没有针对公款吃喝的专门法律法规,对于政府经费的使用监督,也细化到一份菜单的公布、接待效果的反馈。自然地,使用纳税人钱财的政府官员,对于任何一笔开支都必须向公众有清楚的交待。

  据报道,武汉市自开展公款吃喝治理半年来,公务吃请费用比去年同期下降38%。如此惊人的“节约效果”,几乎要令一个吃请绝迹的节约型政府呼之欲出。然而,这是否就完成了公款接待公示制度的合法性与先进性论证?在庞大的公款吃喝基数上的少量回归,民众如何相信根治公款吃喝已经就此告捷?不客气地说,这样的制度创新效果,只会再度掩盖公款吃喝泛滥背后的根本问题,使种种耗费资源的政策努力,再又成为于事无补的无效创新。因此,公众实在有理由谢绝如此虚假的创新举措,且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对公权运作的现状抱以担心。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