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工作分享:一个"后现代"的企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0:40 云网

  作者:毕诗成

  “三个人干一个人的活”,曾被我们用来讥讽一些机关的人浮于事。斗转星移,在精简机构、下岗减员等一系列举措优化了劳动力资源,却造成严重就业问题之后,听到专家提出“有活分着干、有利分着享”的新版本——“工作分享制”,不由令人耳目一新。日前,四川大学教授陈维政通过媒体,阐述了这个“工作分享制”的主张,这个旨在通过“大家

都少干点、都能分到一杯羹从而促进就业”的模式,引发了社会的关注。(12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

  陈教授打了个非常形象的“和尚挑水”的比方:为了提高效率,只让一个和尚挑水,另外两个和尚“下岗”去培训挑水技能,等待重新“上岗”。但如果他们回到原来的寺庙挑水,必定仍有两个和尚挑不成水;如果他们到别的寺庙寻找挑水工作,他们的“上岗”势必造成原有和尚“下岗”。矛盾怎么解决?总不能让那么多和尚眼巴巴饿着吧?

  有了这样的矛盾,就有了应对的方法:“工作分享制”。按照严格的定义来说,工作分享就是“为了减少非自愿失业,通过对一个经济系统内,如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以增加就业机会而采取的措施。”用通俗解释,就是工作就那么多,为了让更多的人有工作,有饭吃,需要相应地大家都少干点,多点人参与,劳动成果能让大家都分到点,不至于沦落为饿肚子的看客。如此适当的“人浮于事”,好处是一方面大家都能更轻松些,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就业压力。

  这是一个怎样的意见?是切实可行的良策?还是痴人说梦的“乌托邦”幻想?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推进,更多人会从具体生产中解放出来。这意味着原本同量的具体劳动,“含金量”相对大大提高,需要的人员数量大大减少。马克思说,更多的人可以抽出身来从事上层建筑的生产。可问题是,当这些人真地从具体劳动中被“抽身”出来的时候,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看到,近几年,一面是经济持续发展,财富持续增加,另一面是离一线劳动最近的很多职工,待遇、福利却无法做到同步增长,更有一大批人是“想到一线而不得”,被严重地边缘化。

  增加就业是硬道理,在劳动力过剩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工作分享制被提出来,有其探讨价值。但其阻力可以想象:公务员想要如此,老百姓不答应;员工想要如此,老板难答应;失业者想要如此,上班族未必高兴。作为一个解决现代化发展之后劳动力过剩的“后现代”命题,在我国,却是在现代化进行的时候,同步被提了出来,这决定了其复杂与独特性。理论上成立的“分享”,要在现实当中实现,非常困难。

  按说,这种体现人人共享的工作模式,不大应当在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实现——因为它不符合资本家的利益,它应该是在公有制占主导,并且物质材料大大丰富的前提下施行。有意思的是,目前工作分享制在很多世界发达国家都被广泛采用,美国已经有19个州采用了这个举措;而很多西方国家在工作条件、休假制度等方面,都要宽松得多,这即便不是因为直接的“工作共享”,也跟客观形成的工作共享式的工作逻辑——减少工作时间、多休假、提高待遇等有关。

  这是个启示。为什么能够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实施得更好?细想来,跟他们工人有力量去争取更好的待遇、更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关。没有强有力的工会组织,资本家也不会自动地大发善心。“工作分享”是一种理念,而要实现这些理念,就需要利益的不断博弈与制衡,最终形成一种“优化”。

  在中国,不可能像当初一刀切下岗那样强行推广“工作分享”,那样只会激化矛盾;人为地干预劳动力市场,只会阻碍劳动力市场的优化。当务之急是放手强化工人的权利,通过权利博弈,把人们从“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从而自动形成一些新的岗位空间,客观上形成“工作分享”的现实土壤。在“劳动力低价过剩”一再被政府招商当作砝码的前提下,当面对“八个人的活两个人干,发一个人水平的工资”的饭碗,大家还必须小心翼翼地呵护时,工作强度将大大压缩工作的数量,在此前提下,任何“分享”的设想,都只能是妄想。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