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施永辉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5:4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记者 程义峰)记者11日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楼见到施永辉的时候,他显得很疲劳:“我刚随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团巡讲回来,不能休息,马上要投入实验与研究。”而据他的导师朱玉贤教授介绍,目前的这个课题一旦取得突破,将真正为这个年轻人博得世界性声誉。

  施永辉,生于1980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他形容自己的性

格:“我觉得自己跟70年代出生的人有更多共性,比如有一定的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奉献精神,‘80后’更加张扬个性。”这个热情洋溢的青年人总不忘李开复的那句“做最好的你自己”。在本科期间,他不仅获得北大理科实验班荣誉毕业证书,还拿到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辅修经济学毕业证书。

  施永辉觉得,北大最珍贵的地方就是能够把全中国最优秀的教授和学子们聚集到一个环境,共同学习和交流。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形式多样的社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形成了北大特有的校园风格。但具体回忆1998年自己刚进入北大,施永辉说“当时什么都半懂不懂”。2001年5月,施永辉进入朱玉贤教授的实验室开始科研工作。

  刚开始连续四五个月,他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然而每天只是尽力地完成手头的实验工作,对于科研思想却没有近距离接触,这使他一度很迷惘。但他抱定科学研究的志向,用心工作,注意积累。一年以后,施永辉终于能独立承担小规模的研究课题了。

  他总结自己的优势在于“热情”,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周围的人充满热情……然而,正如他所说,科研工作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沉稳严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这方面,他一直以邓稼先和钱学森为榜样。谈起这两位科学前辈,施永辉满脸虔诚:“我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一个科学研究者要做到那个程度太不简单了。每当我遇到失败的时候,我都会去读他们的传记,从中获取力量。”

  导师朱玉贤教授评价:“以这样的年纪承担这么重要的项目,这十多年来还是头一回。”他称施永辉是他历年来所带的最优秀的博士生之一。

  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施永辉说:“我一直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很多,总是努力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科研困境中不退缩,坚持寻找实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理论。”施永辉积极主动的态度得到导师的认同,导师最终作出决定--实验室立刻开发国内最大规模的CDNA生物芯片,由施永辉担任课题小组的负责人,执行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棉纤维细胞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工作。

  开始做这个项目时并不顺利,尽管棉花纤维占世界纺织工业纤维来源的90%以上,但国际植物学界对于棉花纤维的发育研究进展非常缓慢,特别是对于纤维细胞发育的机理,仍然只有零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课题不仅受到经费和研究期限的限制,而且还面临实验系统方面的困难。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决定绕过转基因研究,转而采用大规模生物芯片筛选的办法。

  实验中需要大规模的生物芯片实验,这在他所在的实验室是第一次。先期的DNA序列挑选工作,他和三位同学足足做了一个月。施永辉提出借助软件来做数据分析工作,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认可并在实验中应用。

  2005年7月,施永辉和实验小组的成员将写好的论文投往国际上植物生物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杂志《The Plant Cell》,他们的投稿被拒绝了。审稿编委认为他们的生物芯片制作方法说明不够详细,文章的讨论不够充分,他们不得不重新投入。施永辉说:“对于这篇论文,我们小组先后修改了好几十遍。”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他们的论文终于被刊登在3月1日的《The Plant Cell》网络和印刷版期刊上。由于他们在植物学界中第一个用大规模方法鉴定了棉花纤维发育中重要的生物因子,论文一发表便吸引了世界目光。很快,论文成为这本杂志有史以来网络点击率最高的50篇论文之一。

  这次成功的尝试对施永辉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他说:“发达国家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技条件和学术氛围,但中国也有世界一流学者,完全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东西。我会好好努力,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