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历史纪录片热,被忽略的求知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6:49 浙江在线

  对文化消费者来说,尽管这些产品有“历史快餐”的嫌疑,可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有益补充,恰好填补单调刻板的历史教学之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科普,一种人文学科的科普。

  从《故宫》到《圆明园》,一系列历史类纪录片的登场带动了一股“历史纪录片热”。

  然而,仔细观察2005年以来的历史纪录片热,不难发现,此中的讨论大体上仅围绕传媒展开,并不存在多么深入的思考。相关的作品所体现的,主要是文化消费的乐趣,而非思考的动力。而在这场“历史纪录片热”的背后,则是一次规模更大的通俗历史热潮。简装史志与通俗学术正在成为文化消费的关键因素,无论是历史小说、励志文本,还是影视作品,都在这个领域中开拓着各自的市场。

  而对文化消费者来说,尽管这些产品有“历史快餐”的嫌疑,可作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有益补充,恰好填补单调刻板的历史教学之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科普,一种人文学科的科普。

  事实上,公众对这一类科普的渴求一直在不断加强。在文本阅读,则体现为《明朝那些事》的风行;在视觉影响,则体现为《故宫》、《圆明园》的热播;在媒体扩张,则体现为国外科普类刊物的本土化潮流。《百家讲坛》更是领一时风气,成为重要的文化话题。

  传统中国对个人修养的要求中特别强调掌握各门类的全面知识,所谓“一事不知,士之耻也”。而与军国大事密切相关,可供“治国平天下”之用的历史知识,又是这一切的重中之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中国盛产“笔记百科全书”的缘故之一。进入当代社会,由于社会角色的需求,“多知多懂”依然是男性特征的重要维系方式。

  通常,这样的好奇心应该在普通教育领域得到最初的满足。包括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在内的课程为人类的求知欲搭建基本的知识框架,并提供延伸阅读的可能,成为各类型科普活动的基础。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我国,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更高水平的教育,都无法在这个方面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仅以历史教育而言,由于受到师资水平、课程要求、教育模式的影响,历史事件本身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被完全淡化,而“名词解释”和“历史影响”成为核心,从而形成了新的一套“念背打”教育模式。这也无怪乎中学历史教育的承受者需要从《品三国》中获得中国古代史细节。

  不过,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对公众的这些求知欲似乎也并不在意。逐利是文化资本的惟一嗜好。追求短期的利益,显然要比开拓新鲜的市场更容易满足利益的需求。因此可以看到,《百家讲坛》尽管自2001年即已开播,但这一节目形式却并不为人注意,直到刘心武、易中天在受众中引起轰动,才在各地方卫视中造成多米诺效应,一时间“开坛”无数。

  可以想见,在这股科普热的影响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满足公众求知欲为目的的文化产品将继续大量涌现。但愿这种“现挂”的科普,维持的时间能尽量长些。

作者: 徐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