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2006,我们把微笑留给多哈2008,我们在北京等着你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2:4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崔玉娟

  

2006,我们把微笑留给多哈2008,我们在北京等着你们

  12月10日下午1点,北京首都机场国际到达出口,10余名身着蓝绿色上衣、橘红色裤子的年轻人不时引得周围人驻足。

  13天前,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曾在机场为这群年轻人送行。他们就是北京赴多哈2006年亚运会的中国志愿者。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向国外大型赛事派出的规模最大的一支志愿者队伍,同时,也是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志愿者参加的最大规模的国际赛事。而报名参加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参选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报名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正因如此,这无疑成为中国志愿者在2008年前颇为重要的一次练兵。而事实上,这群志愿者也是带着“任务”奔赴多哈的。

  在出征前的动员大会上,刘剑这样要求志愿者:学习亚运会志愿者的服务管理经验,锻炼志愿者队伍,宣传北京奥运会。

  尽管从多哈归来,没有运动员归国时镁光灯的聚焦、媒体记者的围追堵截和追星族的簇拥,但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他们在多哈的表现如何,其重要性依然不亚于那些夺牌归国的运动员。

  角色转换考验志愿者专业能力——中国志愿者给卡塔尔王子当翻译

  本届多哈亚运会共有1.6万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50名志愿者来自海外,而中国志愿者就占了12名。这12名志愿者从清华大学和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及团市委工作人员中选出,在多哈主要承担语言服务和贵宾接待任务。

  带队的团北京市委国际部部长伍琦说,这两项工作在海外志愿者所承担的工作中是相对重要的两项。

  尽管在出征前,中国志愿者协会等方面对志愿者进行了各种培训,在多哈当地也接受了当地志愿者项目组的培训,尽管这些志愿者都有在国内大型赛事中服务的经历,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从在国内当志愿者到国际志愿者这样一个角色的转换。”在机场,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刚刚回国的志愿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一点。

  中国人在多哈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在他们眼里,我们就是中国,我们要向外国展示中国的形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文娇说。

  事实上,中国志愿者一踏上多哈的土地,操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就给当地人带来惊喜。在12名志愿者中,有6名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再加上英语和汉语,他们会3种语言,这给中国志愿者加分不少。因为当地人的英语口音很重,而中国志愿者可以运用熟练的阿拉伯语帮助很多运动员、媒体记者、场地管理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有媒体要采访卡塔尔国王的儿子,文娇给他们当翻译,当地人得知文娇其实只学了两年多阿拉伯语时,惊诧不已。

  当然,语言对于中国志愿者来说也不是毫无障碍的。正如志愿者张博所说,原本以为对英语还算精通,在多哈却“听不了,也说不了”。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只得“不断揣摩他们所说的英语”。

  此外,很多外交礼仪对于中国志愿者来说也是新课题,比如只能用左手递东西、尊重阿拉伯国家的习惯等。

  国际身份考验中国志愿者专业态度——一天用耳朵见证中国队3次夺冠

  上午班的志愿者早上6时30分出发,7时30分到岗,下午3时30分离岗;此时,下午班的志愿者接班服务直至晚上10时。这是正常情况下,多哈志愿者的作息时间,但是,通常,志愿者的工作时间都会超过规定时间。

  “在国内做志愿者,我们是主人,但是在国外,我们必须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赵航宇说。

  多哈当地时间12月6日,赵航宇和闫庶峰在运动员村管理大楼作语言服务,因为中午时间,工作比较清闲;而此时,运动员餐厅却是人潮如流。于是,他们向主管Elisa提出:“我们不想闲着。”

  上午11时30分,两人到达运动员餐厅,帮助运动员寄存包。在这里,每分钟都有几十人的流量。两人的餐票一直捏在手里,却无法抽身去吃饭,直至下午2时30分。

  此间,有些中国运动员、教练员来吃饭,主动与中国的志愿者打招呼,问志愿者累不累,他们总是回答:“不累!”“如果我们表现出疲惫的样子,对运动员也会有压力。”赵航宇说,他们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而事实上,这样的工作并不是中国志愿者的分内事。

  志愿者们经常离亚运会的比赛现场只有咫尺之遥,但是,他们却没有时间好好看一场比赛。

  多哈当地时间12月6日上午,女子举重75公斤以上级比赛正在进行,正值中韩最后较量的时刻,来自清华大学的梁苏会引导一名贵宾到VIP席就座,此时,韩国队试举成功。“当时,我特别想留下来看一下中国队的情况。”梁苏会说,但是她没作任何停留,因为即使几分钟,场地外也可能有需要服务的贵宾,而且作为一个国际志愿者,她必须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能与观众一起为中国队加油。

  正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郭也丹在日记中写的那样,他工作所在的问讯台与举重比赛大厅只有一墙之隔,运动员的吼声和放下杠铃的金属声都能清楚听见,“身在异国他乡的我,在一天里,用耳朵见证了中国队3次夺冠”。

  用专业赢得尊重——“我最欣赏你们志愿者了”

  多哈当地时间12月4日上午,在哈里发网球中心,作贵宾引导工作的郭也丹在门口见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他主动上前用汉语说“您好!”此人正是曾担任国际奥委会执委的何振梁。

  当何老看了1个多小时比赛出来后,对郭也丹说:“我们合张影。”

  这让郭也丹感动了很久,因为何老说:“我最欣赏你们志愿者了。”

  在多哈,中国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尊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同声传译误把新闻官所说的“我们不是只有本地志愿者”翻译成“我们没有海外志愿者”,赵航宇找到新闻官的助手,要求解释。在重听录音后,确定为同声传译的失误,该官员对中国志愿者刮目相看,成了朋友。

  在中国志愿者回国的当天,伍琦获悉,多哈将竖起一块志愿者纪念碑,并刻上中国志愿者的名字;临行前,多哈志愿者项目部经理特意为中国志愿者开了一场欢送会;在乘机前两个小时,半岛电视台专访中国志愿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2008年,志愿者的微笑就是北京最好的名片。临行前,中国志愿者带了很多中国结、微笑圈。他们把微笑留给了多哈。

  在与同为志愿者的同事、工作人员、运动员打交道时,志愿者不忘微笑着说上一句:“2008年,我们在北京等你们。”

  令志愿者们感动的是,在多哈,从高级官员到普通工作人员,同样以微笑来回报志愿者。有些其他国家的志愿者会特意向中国志愿者学习如何用汉语说“你好”,第二天用汉语跟中国志愿者打招呼;被梁苏会亲切地称为“小黑”的当地志愿者说,2008年,一定要到北京做志愿者……

  在中国志愿者胸牌的绳子上,依然挂着各个国家代表队的徽章,这是他们在多哈时,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参赛人员等送给他们的。他们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他们还要带着这些徽章。

  本报北京12月12日电

  照片:志愿者张博在多哈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现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