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警告:洞庭湖鱼类生存环境堪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9:04 新华网

  新华网长沙12月13日电(记者苏晓洲 丁文杰)日前在湖南省岳阳市举行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专家警告说,水体严重污染、过度捕捞等正使洞庭湖鱼类资源日益枯竭。

  湖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聂芳容说,长江中、下游鱼类在洞庭湖这种静水或缓流环境中,繁殖率高,一般都产出数万以至几百万粒卵。鱼类在不同季节入湖、返江,周而复始

,洞庭湖因此成为长江重要的鱼类基因库。

  统计数据显示,洞庭湖有鱼类119种,其中包括中华鲟、白鲟、银鱼、鲥鱼、胭脂鱼等5种珍贵鱼类。

  但专家指出,眼下,污染正使一些洞庭湖鱼类面临灭种之灾。据调查,洞庭湖区的一些水域近年曾出现过长约4.84公里,宽50至150米的岸边黑色造纸废液污染带,很多城镇排污口处均有不同程度污染。

  投毒、电鱼等违法捕捞和过度捕捞,也造成当前洞庭湖鱼类生存环境恶化。据湖南省渔业环境监测站站长廖伏初介绍,投毒、电打、抽水排干等“另类捕鱼”方式,常将种鱼、甚至当年的幼鱼都“一网打尽”,导致鱼类资源走向枯竭,珍稀物种濒危。

  “在洞庭湖,天然鱼类资源的捕捞量迅速下降,洄游性鱼类明显减少,种鱼和珍贵水产品已很少。”廖伏初说,“20世纪50年代渔获物中常见的鲥鱼,目前已近乎绝迹,鳗鲡和银鱼的现存量大减,江豚数量已很少。”

  目前,湖南省正严令洞庭湖畔排污不达标的企业限期整改或者关闭。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其国为代表的专家建议,应在洞庭湖区全面推行生态农业和无公害生产,实施人工蓄洪补枯、优化水环境,推动包括4万名以捕捞为生的渔民在内的洞庭湖畔居民实行产业转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