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考研热“退烧”可喜可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11:30 中国新闻网

  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透露,2007年北大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连续第三年超过两万,共计20634人,较上一年减少1864人。上海也出现了十三年来考研热首次降温的情况:今年报考上海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共95045人,跌破十万大关,比去年减少6.5%。

  考研热首次“退烧”,可喜可贺。有关媒体认为“考研退烧”是受高校明年硕士研究

  生教育收费的影响。除此之外,笔者则认为,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不温不火”也是调节考研人数的一个“杠杆”。

  读研自费,这使得考研犹如一项“高投入”的“风险投资”,但“产出”如何呢?前几天研究生招聘会上所反映出的“研究生也不好就业”、“研究生薪酬已接近本科生”等情况,都证明了这样一个答案:在学历和“学力”、文凭和能力的较量中,最终胜出的必定是后者。考研从来不是规避就业风险的“温床”。

  “高投入,低产出”的投资是谁也不会叫好的。“考研热降温”的消息犹如一剂清热去火的良方,那些盲目跟风、动机不纯的考研者不得不慎重选择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作为招考单位的高校研究生院仅仅通过设立收费“门槛”就能改变学生的考研动机了吗?

  众所周知,考研大潮中所包含的泡沫空洞,早已让批评质疑声不绝于耳。

  前几天采访时,一位知名高校研究生院的负责人曾向记者表示:当前存在一些被社会称为“考研专业户”的本科院校,“这类学校拿考研通过率来吸引学生报读他们的本科。除了基础学科知识的培养之外,这类高校专攻考研,对学生的训练不是按照应有的知识结构来要求。”此外,随着考研热的兴起,各高校纷纷申请硕士点争抢生源,但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找不到科研课题,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和创新能力减弱等一系列弊端,也随之显现。研究生身上的光环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也逐渐褪色。

  因此,高校合理选拔高素质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行列,才能引导学生读研。而建立健全的多元考核选拔体系,按学术研究要求来培养学生,已证明可以降低高分低能的研究生的比例,这不失为一个有效举措。

  (来源:广州日报;作者:陈君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