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何解读“马后炮”(学林百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3:2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现代汉语词典》有一词条称“马后炮:象棋术语,借来比喻不及时的举动;”《辞海》同条说:“譬喻失时无效的动作;”《汉语大词典》同条说:“原为象棋术语,借喻不及时的举动。”

  其实,指不及时的“马后炮”,说的不是象棋,而是旧时戏剧界的一个隐语,“马”,谐音“码”。“马后”意思是把演出时间延长一些。与它配套的说法是“马前”,此“

马”谐音“抹”,“抹前”即把演出内容去掉一些,提前结束。

  明代的市语、隐语、江湖话汇集《六院汇选江湖方语》云:“马后:是叫缓些。马前:是叫快些。”《汉语方言大词典》说:“辽宁本溪戏剧行话,该唱时唱迟了,是‘马后’;不到唱时唱早了,是‘马前’。”

  “马后炮”一词最早见于元剧《隔江斗智》第二折:“大哥需要计较此事,不要做了马后炮,弄的迟了。”这里“马后炮”是“码·后·炮”的谐音。这里说的“码后”即不及时,“炮”是动词“炮制”、“处理”义的谐音。

  刘瑞明文 摘自《文史杂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