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共和国选民的“双高”热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4:05 东方早报

   在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选民在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也是在进行民主训练

  12月12日,上海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投票工作全面铺开,1000多万选民纷纷手持选民证,在43000余个投票站参加投票选举。本次换届选举呈现出“选民参选率高、推选代表候选人的积极性高”的显著特征。上海选民在此次选举中表现出的“双高”热情,在全国来看具有一定代表性。无论从近现代以来的传统角度看,还是

就当今的现实条件分析,这都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趋向。

  对于公民的投票、选举,政治学上一般有“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解读视角。“共和主义”认为,公民参与投票、选举,就是在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治理和政治治理,目的在于维护某种共同向往的理想的生活样式。所以公民参与投票、选举的积极性越高,由选举产生的政治运作体系具有的正当性就越大。“自由主义”则认为,在社会群体之间、在公民之间,起实质性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契约关系或“自我利益关系”,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主要也在于维持这种社会秩序;公民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不需要由国家和政府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值得乃至必须追求的理想的生活样式,所以公民有放弃投票选举的自由,甚至“民主政治体制常常需要某些个人和群体有某种程度的冷漠和不介入”。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民的“豆选”(农民在自己“中意”候选人背后的粗瓷海碗里投入豆子作为选票),到今天城乡选民的网上登记、POS机刷社保卡登记、“海选”,中国公民在基层选举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表明中国人的“共和主义情绪”要高于“自由主义情绪”。毕竟,真正的“自由主义”是一件奢侈品,它需要高度完备的民主制度和法治秩序作为保障,而鉴于中国现今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公民社会发育尚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共和主义情绪”的盛行或许更是一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公民对基层选举怀有高度的参与热情,不应当是外界人为“发动”的产物,而主要来自于公民自身对民主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样式”的理解与认同。

  这同时也意味着,对选民而言,首先不能认为参加选举是外界“发动”或恩赐的产物,而要坚信它是一种天赋的神圣权利,因此首先不要担心自己的民主权利能否受到尊重,最要紧是自己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民主权利;对选民选举产生的基层权力机关而言,首先不能认为自己被选举是某种“安排”的需要,而一定要坚信自己是“选民之选”,因此首先不要担心会不会被人当成“橡皮图章”,最要紧的是自己绝不能把自己当成“橡皮图章”。

  这样,一方面,选民当仁不让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另一方面,经由选举产生的基层权力机关,当之无愧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只要选举者和被选举者都不“玩世不恭”、不妄自菲薄,就能逐步夯实基层选举的基础,推动基层民主向着更广泛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稳步发展。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潘洪其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