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川豫鄂三省种田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 种田的都成老人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6:15 大河网-河南日报

  据新华社成都12月13日电“年轻人不愿种田,年老的快种不动了。”记者最近深入川豫鄂三省产粮区调查发现,如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农业生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状。

  遂宁市是今年四川大旱的重灾区,在这个市安居区常理乡酒店垭村5组,组长张元洪已70岁了。他告诉记者,全组共156人,外出打工的就有六七十人,基本都是青壮年劳动力

,在家种地的大都是老人。今年抗旱时想找几个年轻人引水抗旱都很困难。

  汝南县是豫南一个粮食主产县,该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姜晓文说,年轻人没几个愿在家种地,大都出去打工了,村里连个能当村民组长的人都不好找,只好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村外出打工人数最多的是雷屯组,去年一位村民的母亲去世,全组在家的男劳力全用上了,硬找不够抬棺材的16个人,最后,把外村来吊孝的人都用上了,这才让老人平安入了土。

  龚家店村村民叶忠清说:“算细账,种田没啥搞头,也划不来。但是我们这些人年纪大了,文化水平又低,也没啥技术,不种地干什么。再说,不种地自家的口粮也没办法解决。”

  惠农政策为何留不住外出者的脚步

  究其根本,种粮比较效益依然低下是症结所在。记者在粮食主产区采访时,和农民算起种粮的投入产出账,情况都差不多,结论大都是“没啥赚头”,而且很不稳定,一遇天灾,亏本是经常的事。很多农民反映,种粮保口粮、赚点油盐钱还可以,要靠种粮挣钱致富,难上加难。

  与种粮收益低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务工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的主要现金来源。仅以四川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转移输出劳动力17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46.9亿元,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量的贡献率达68%。

  难题需标本兼治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晓鸣认为,一家一户的超小规模生产,加之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下等因素,使得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矛盾异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有免征农业税及进行粮食直补等各种优惠政策,对农民以种粮增加收入的政策激励成效也较为有限。

  郭晓鸣及川豫鄂三省的基层干部建议:在现阶段,国家应在坚持已有惠农政策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标本兼治,让种田农民有利可图。加大投入支持以提高品质为导向的粮食品种改良,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优价;加快发展粮油加工业,提高附加值,扩大粮食生产的增收空间;继续坚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战略,以扩大种粮农民经营耕地规模为基础,提高粮食生产比较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实施差异性区域扶持政策,对粮食主产区改善生产条件等给予更多的投入支持,从更宏观的层面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