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全国中小学免收学杂费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8:51 浙江在线

  教育部部长周济12月11日透露,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据了解,免除学杂费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本报12月12日)

  这一消息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也许一百多元钱对于城里人,对于富有阶层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农村家庭,尤其是那些单纯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村家庭来说,不啻为一笔“

巨款”。这笔钱,可以让他们多买两袋化肥,可以给一家老小添件把衣服。事实上,这一政策的最大价值,倒并不在于省了多少钱,而是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对农村教育的关心和重视。

  这些年,我们看到,中央连续出台惠农政策,从政策上、从国家财政上,对农民进行补偿,扶持农村发展。在这一大气候下,再加上教育本身的特殊地位,农村教育也受到了高度重视。目前,对农方针已经改为“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在前。对于农村教育来说,国家实行减负政策,这是“少取”,但与对农方针相配套,目前还应该在“多予”上做文章。随着各项减免政策的到位,“少取”还能“少”多少,根据目前国家和地方财力,尤其是富裕地方财力,应该在“多予”上求突破。

  “少取”的最高境界是“不取”。事实上,随着减免力度的加大,“不取”最终必成现实。但是,“少取”了,“不取”了,农村教育就能取得根本改变吗?笔者以为,不大可能,农村教育,尤其是小学、初中教育,因为基础薄弱,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能适应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不能承载农民的希望。

  现在出现了两类人群,一类是“陪读族”,另一类是“留守儿童”。“陪读族”的存在,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农村家长们为了实现“望子成龙”的梦,往往在孩子初中、高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在城里学校附近租房,“陪公子读书”。这种陪读,不仅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而且让农民承受着巨大的负担。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努力改善城乡教育不平衡的局面,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这也是公平社会的体现。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多予”。

  “留守儿童”的存在,是发展的阵痛。一方面,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有大量的农民转向二产、三产,去城市创业、打工。另一方面,这些农民背井离乡后,因为收入有限,因为频繁流动,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中,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资料表明,全国“留守儿童”有2000万,笔者在现实中看到,很多“留守儿童”不仅学习差,而且在人格上存在缺陷,甚至个别人走上了犯罪道路。这同样需要“多予”,从政策、人员、资金上给予重视。

  农村教育的问题还不仅仅这些,如师资力量薄弱,如教学设备落后,不胜枚举,这些问题都不是“少取”所能解决的,只能“多予”,必须“多予”,才能逐步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现实、未来发展问题。

  从“多取”到“少取”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少取”到“不取”也必将成为现实。但,“多予”呢?亟须从中央到地方,加以重视。

作者: 毛建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