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丰富与匮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09:20 上海青年报

  文/李平

  在国民读书指数(对于它的统计方法暂且不议)持续下降的今天,我们却在某个特定时间节点上想起《永乐大典》来。明代永乐年间按皇帝明成祖意愿编就的《永乐大典》,是一部极其浩瀚的“类书”(汉语特有的工具书类型,特点是分类辑录汇编各种材料以供检索之用)。《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字数约3.7亿。如果不是因为后

来的各种原因其中的大部分散佚了,我们很难想见,当这些“宝贝”被精心供奉起来的时候,要占去多少空间和设备!在当今的数字化社会中,与不完备的《永乐大典》相比,电子版的清代《四库全书》成了不少文科专家、教授的必备工具,许多人因为拥有了这座“书城”而踌躇满志。可是,事实却逼使我想到了一些别的事情。

  盛世修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高、大、全的惊人工程的确让似乎越来越渺小的后人仰视,并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它们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形象而沾沾自喜。皇帝的好大喜功是权位滋生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本能(它当然也造成了文化积淀的客观效果)。皇帝们的原初目的,是希望藉此而获得千古功名、流芳百世。然而,这里且不去说在编修这些“巨著”的背后有着多少令人恐怖的痛苦故事,只就其在历史上的真实地位和价值而言,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余秋雨先生曾对编撰《四库全书》十年间的中西历史作了一个比较。他发现:当我们许许多多文人在皇帝的旨意下,辛辛苦苦地把各种古代典籍整理、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西方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却做出了多项重大的发明创造,它们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余先生因而指出,在我们民族的三个“不在乎”之中,有一个就是“创新精神不在乎”。然而,说“创新精神不在乎”,有些人可能不买账:我们不是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吗?这难道是可以否认的吗?

  可也就是在这事上,还确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四大发明当然是中国人伟大智慧的体现,只是这些发明在历史上并没有造就我们民族的伟大壮举(比如,火药常被用来制成驱逐鬼神的爆竹,指南针常被用来谶纬算命……)。但是当这些发明经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以后,却在某种意义上为欧洲文艺复兴的物质基础创造了条件:造纸术与印刷术不仅改革了西方教育的传统方式,而且成为“新教”的思想宣传工具,从而成为精神发展和科学复兴的强大推动力;火药则起到了摧毁封建武装、“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的巨大作用;指南针则是地理大发现的基础,为西方打开世界市场、建立殖民地提供了划时代的工具(这些观点主要由马克思提供)。

  虽然我们拥有《永乐大典》、《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等引以为豪的鸿篇巨制,但它们在历史的创造性活动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事实;资料收集和编辑得再完备,也抵不上精神创造体系在人类生活中的引领作用,这是事实;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无论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对人类的贡献都不大,这也是事实。表面的“丰富”往往遮蔽了事实上的“匮乏”,每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鲁迅先生在为青年人开书单的时候,愤懑而“别有用心”地说:“我以为要少或竟不看中国书。”因此,我写在这里的话,也希望不要被人误解才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