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校就业率含金量有几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12:00 光明网
张凯

  由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学的同时,一个问题产生了,4年之后,他们将何去何从?

  据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413万,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仅仅三年的时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就增加了157万人,涨幅之快,令人瞠目。但就是在就业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

,各大高校自行上报的就业率数字却一派欣欣向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乍一看现在各高校对外公布和上报的就业率,动辄就百分之九十以上,低于百分之八十的几乎没有,似乎就业问题很容易“搞定”。但仔细想一下,既然全国的高校都有如此之高的就业率,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甚至出现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的现象。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高校就业率含金量的问题。

  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对高校、高校对教师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由此造成高校对就业率统计数字“百般重视”。因为每个学校每年都有一个就业率的统计,就业率越高代表学校的教学水平越高,公开、上报数据的时候脸上有光,同时对于招收下届生源也能很好地“现身说法”。因此,千方百计提高自己学校的就业率成为各高校就业部门的首要任务。但提高就业率毕竟不是高校自己说了算的,于是很多地方在就业率指挥棒的指引下,由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合谋给就业率“注水”,不惜造假,把就业率当成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使得虚假就业率为祸甚烈。很多高校费尽心机地“制造”就业率,或是通过劝学生签假合同,或是直接改动数据,或是钻就业统计方法的漏洞,搞数字“浮夸风”。而不是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不是靠实力和信誉打造出高就业率,这样的就业率含金量可想而知。

  就业率造假可以达到低成本高回报的成效,既然就业率“制造”如此之简单,高校在真正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上所做的努力也就没有那么积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毕业生实际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虚高的就业率也是造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主管部门最初对于就业率的关注,本是出于关怀学生的善意,可现在换来的结果却是一方面是就业率高奏凯歌,一方面是毕业生工作难求的尴尬局面。

  笔者从有关部门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通过各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以及省一级的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的,统计数据源于高校自行报送的就业方案。照常理推断,既然就业率与学校利益紧密相连,就不应该由学校自行统计,理应交由社会中介机构调查、统计。这样一来,当事人直接参与的机会少了,就业率也就更加可信了,含金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