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术创新难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0:00 东南早报

  □泉州市林锦尚

  “‘无限创新’正在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噩梦。”近日,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和其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问题与理论原创”高层学术论坛上,“学术研究产品越来越多,但质量越来越差。”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如此评价国内学术研究的现状。

  (光明网12月14日报道)

  到底是什么让“无限创新”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噩梦呢?这是个系统的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两条:

  一是治学不勤、底蕴不深。做学问、搞创新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淡化当官心理,强化学者心理,清心寡欲,苦读深思,“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现在,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浮躁情绪、急躁情绪浓了,急功近利的人多了,恨不得早晨种麦子中午吃饺子,哪还有心思去“耕耘”呢?有些人往往只要成果,不要过程。其实,根深叶茂,本固枝荣。所谓“创新”,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事情,而能得出不同的结论。现如今,有的人把“创新”看得太容易,束书不观,游谈无根,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动辄宣称自己“创新”了什么。其实,他未必真的知道自己说的“什么”是什么。拜读某些所谓论文,洋洋洒洒,海阔天空,词藻华丽,包装时髦,但下笊篱一捞,捞不出什么新鲜东西。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太少,没有底蕴。

  二是勇气不足、尝试精神不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有一句名言:“科学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葬礼而前进的。”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要想搞创新,都需要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和不怕死的精神。中国人爱面子,怕失败,尤其是成为“大家”、成为权威之后更是喜欢明哲保身,怕做失败的“出头鸟”。正是这种观念磨灭了创新勇气、扼杀了尝试精神。创新是发别人所未发,填补空白,既然是走别人从未走过的路,就必定坎坷不平,容易跌倒,容易走错或迷失方向。这时候,不拿出点“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还谈何“创新”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