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村公交谁来“埋单”(为地方把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0:08 人民网-华东新闻

  

农村公交谁来“埋单”(为地方把脉)
湖州农民坐农村公交车进城。

  资料照片湖州市最近在浙江率先完成“市—县区—乡镇—行政村”三级公交运营网络建设。其中,市区—县市、县市—乡镇的公交网络开通率达100%,乡镇—行政村的开通率达99.2%,到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全市开通了城乡公交线路364条,有公交车961辆。

  农村公交开通易,营运难,由于营运成本高,难以为继。如何打破体制障碍,让农民享受到包括公交在内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

  “摩的”师傅改行了

  浙江湖州南浔区旧馆镇西街的“摩的”师傅老钱现在改行了。“现在农村的公交车四通八达,直接开到村里,而且路路通,根本用不着转车转乘。”他打趣地说。

  旧馆镇因河道、港汊纵横,陆路通行不便,曾是湖州惟一不通班车的乡镇,老百姓出行多要搭私营的三轮车或骑摩托到邻近的织里镇转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城乡公交一体化在湖州铺开后,3条公交线路把旧馆所有10多个行政村都纳入了公交网。

  “湖州从2004年开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湖州公路运输管理稽征处党委书记刘斌介绍,那一年,湖州市通过全面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决定,市区和各县市相继出台方案;当年年底,湖州市市长黄萌在市人代会上郑重承诺:“2005年将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的目标。”

  政府的高度关注,使得这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迅速铺开。2004年11月,首条城乡公交、湖州至南浔的101路顺利开通;2005年12月,长兴县实现行政村通达率100%;今年10月,安吉县全面完成行政村通公交的目标;到今年底,南浔区石淙—横港乡村公交线路将开通,至此,湖州将实现村村通公交的目标。

  三级网络的建立,不仅方便了农民出行,也使他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悄然发生了改变。12月11日时近中午,在湖州城区天润购物中心停靠站,一些农民正提着大包小包等候101路公交车发车。一名中年妇女对记者说:“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坐上公交车了,天天可以到市区购物。”

  一车载一人是常事

  德清县秋北村村民张根生今年56岁,每天一大早到武康镇上喝茶是他最大的爱好。自从去年开通了秋武公交线路后,他每天早上6点准时坐公交车到镇上,中午11点再坐同一辆公交车回家。“这几乎是我的专车了。”他笑呵呵地说,每天这个时候,几乎只有他一个乘客。

  “一趟车只搭载一个人这样的事情,在农村公交线路上比较常见。”刘斌说,农村公交的建立有着天然的难处。农村地域广阔、居住地分散、客运网络建设覆盖面广,决定了乡村公交客源规模小和流向分散的特点,因此也决定了运营成本高,是“城市客运的4倍”,但另一方面,农村公交属于公益性质,运价相对低,不能完全靠市场机制实现供给,不能单纯用市场的方式解决。

  为此,湖州用公车公营的模式取代原先的单车承包。市政府有关部门将运营线路中的冷热线搭配,捆绑起来进行招标,让有实力的企业统一经营某一区域的所有公交线路,以丰补歉。“你要经营效益好的线路,也要同时承担一些社会责任,运营没有效益的农村公交线路。”刘斌简单地解释了“湖州模式”的内涵。

  公车公营后,有关部门也能方便管理公交线路,同时保证了服务质量。今年8月,湖州在浙江率先推出《城乡公交一体化质量管理标准(试行)》,向公交司乘人员讲明“做什么、为何做、谁来做、何时做、怎样做”,并要求公交运营企业向社会作出《城乡公交服务质量承诺》,对公交车的服务标准、车型也有了严格的规定。单车承包时破旧的中巴车全部被赎买、收购,更新为装有卫星定位仪、行车记录仪的空调公交车。为了改善农村群众的候车条件,湖州市投入上千万元,新建了837个港湾式公交车站。

  拆东补西不是办法

  虽然马上就要实现农村公交全部通达的目标,但刘斌并非没有担忧。他说:“开通相对简单,要运营下去很不容易,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运营公司的积极性。”

  湖州康达公交运输公司从2005年1月开始投入城乡公交运营,目前已开通二级公交网络快速公交线路6条、163班,城乡公交线路13条、412班,三级网络乡村公交线路84条、330班。公司董事长孙学宁说,由于乡村公交道路差、客流分散、管理难度大、运价低、运量少、成本高,必然出现政策性亏损。企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出现政策性的亏损,但还没有合理、有效的扶持与补偿政策。

  “以三级网络客流量相对较好的12条线路测算,32辆车今年总营收约450万元,成本约为555万元,亏损105万元,如包括全部三级网络班车,每年的亏损额约220万元。”根据康达公司提供的资料,有的地区三级网络班车的单车日营收只有区区2元钱,多的也就百十块,但基本开支无法减少。为保证政府提出的通达率,已开的班车又不能停开,“目前处于苦苦硬撑状态”。“若三级网络的整体亏损完全依靠二级网络微薄的利润来弥补,到年底,可能将二级网络利润消耗殆尽尚不足弥补。”孙学宁说,“企业是以利润为最大追求目标,如果继续亏损下去,企业是难以承受的。”

  这也正是刘斌最为担心的地方。他说,作为第一层次的城市公交,纳入政府公共事业,列入城建规划和优先发展地位,政府也给了很多优惠政策,既免除了税收,还给了大量补贴,但作为第三层次的农村公交,由于属于长途运营线路,无法享受城市公交的优惠政策,同时运营成本高,显然需要更大的扶持。

  为保护企业和农民的利益,湖州市、县两级运管部门积极为企业协调落实有关规费减免政策。其中,2005年对532辆客运班车减免养路费、公建金1978万余元,对到镇、到村的车辆免除通行费,对接送学生的经营主体按照学生票价的优惠部分给予补偿,对公交企业购置客运车辆的贷款按购车款的15%给予补助,协调税务部门对城乡公交运营企业营业税适当予以减免。

  体制障碍仍然存在

  对于这些规费减免,孙学宁一方面表示理解政府的用心,另一方面还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

  孙学宁认为,农村客运既然是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有责任给予农民公平地获得各种社会服务的机会,改善包括交通运输服务在内的各种社会服务。然而,作为公益性的农村客运供给在市场体系下是失灵的,那么,政府就是农村客运服务的供给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稳定、健康地发展”。

  农村公交的开通虽然在表面上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但实际上,其间的体制障碍仍然存在——城市公交纳入政府公共事业,而农村公交却是营利性交通,无法纳入政府公共事业。如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课题,那么,农村公交体制上的障碍恰恰反映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谁来为农村公益事业“埋单”?

  孙学宁举了个例子:随着乡村学校的撤并,农村学生虽然享受到了教育资源集中的好处,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其中的交通任务及其引起的成本应该由谁来承担?他说,过去,这个交通任务是由市场承担的,一些非法运营的“黑车”在承担着这个任务,家长在承担着这个成本。取缔“黑车”后,现在这个任务就交到了像康达公司这样的企业身上。“根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我们必须抽出相当一部分车辆保证辖区内乡村学校学生的接送任务,车辆效率浪费,成本高,公益负担过重。仅此一项,按实际接送学生210天、接送一个学生每天亏损2元计算,全年还将亏损30余万元。”他反问:长此以往,哪个企业能承受得了?服务和安全又如何得到保证?

本报记者 王伟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