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苦难教育”不是成功教育的途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0:13 红网

  湖南卫视《晚间》栏目从本月11日晚开始,连续集中播出“洞穴之光”的系列专题节目。这个“以孩子影响孩子”的活动,是把几位令家长头疼的城市孩子,带到一个环境艰苦的洞穴村落去,并让城市里的“头疼孩子”跟洞穴村落中逆水行舟、奋发向上的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学习,以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供社会探索培养独生子女的问题。

  城市里的有些独生子女“令家长头疼”,家长就以为在于孩子不懂得生活之艰辛,

于是就把转化孩子的希望寄托在“苦难教育”上。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种相当幼稚的思维。

  我们首先可以做这样假设:如果像贵州那个代表着极度贫穷、极度艰辛的洞穴村落,发展到了经济相当富裕的时候,如果全国城乡的各个角落都不存在“苦难”现象的时候,就是想开展“苦难教育”也没有了“苦难基地”,那么是否转化“头疼孩子”的事情就不进行了?

  我们接着来说城市独生子女与农村贫困孩子。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在城市独生子女群体中,也不乏懂事听话、成绩优异、事业有成的孩子;而在农村贫困孩子群体中,同样也有令其家长头疼的孩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认为,孩子的表现怎样,关键在于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比如贵州贫困孩子王朝全的母亲,为真诚款待城里的孩子们,不惜从邻居家借来一只鸡杀给孩子们吃。这位农村家长的淳朴好客,无疑就是熏陶和培育王朝全奋发向上精神的好环境。那么想一想,城市里“头疼孩子”们的父母,具备了农民这种淳朴善良的心地吗?他们愿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用的东西,真诚地给予他人吗?显然不会。而农村也有孩子“令家长头疼”,那自然也是其家长的观念行为,不适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既然是家庭的成长环境及家长自身存在问题,那么寄望于“苦难教育”来转化城市里的“头疼孩子”,显然就等于“头痛医脚”,甚至等于“家长先有病,却只让孩子吃药”。这是很难收到预想效果的。即便略有效果,也难以保持长久。

  没有“苦难教育基地”的发达国家仍然教育出了成功的孩子,没有受过“苦难教育”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群体中仍有大量的成功孩子——由此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所谓“苦难教育”,并不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关键在于我们的家长,是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否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待人处世等等方面为孩子们做好了榜样。倘若家长的观念行为都有些“令社会头疼”,则耳濡目染这些“头疼”迹象的孩子们,又怎不“令家长头疼”呢?

稿源:红网 作者:马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