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送戏到田头的文化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5:23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市、县及其以下的剧团一直面临着生存危机。然而,民间剧团身份的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却活跃在江、浙、皖一带的广大农村集镇,签约不断。每场演出观众一般三五千人,多则上万人。剧团已发展成为年纯收入40多万元的文化实体,安排40余人就业。近日,笔者专程采访了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团长曹帮萍。

  今年38岁的曹帮萍出生于泾县一个普通的山村,很小就对戏曲发生了浓厚兴趣,四

乡八邻只要哪儿演戏,她总是早早地赶到。16岁那年初中毕业,她被泾县黄梅剧团录取为合同制演员,开始学戏。曹帮萍一边学戏,一边积极争取机会上台表演。

  曹帮萍第一次担任主演纯属偶然。那是1988年正月里的一天,剧团在演出《宝扇奇缘》时,主演身体不舒服,要曹帮萍替她顶一场。她既高兴又担忧,好在对这些戏文她早已耳熟能详,台下也已演练过许多次,又有过多次上台演出的实践经验。演出非常成功,单从观众的掌声看,已超过了原主角的演出效果。她一下场,导演、剧团的姐妹们都向她祝贺。后来,导演就不断地将主要角色往曹帮萍身上压。

  1989年4月,芜湖县组建实验黄梅剧团,招收演员,曹帮萍在原剧团老师推荐下报考了。9月,她不但被录取了,还当上了主角。团长率领剧团过了长江,到无为县城乡演出。不久,剧团又联系好枞阳的剧场,那儿是黄梅戏的故乡,他们每天演出二场,能容纳600多人的剧场场场爆满。在这儿,曹帮萍又找到了成功的感觉。尔后,剧团从苏北到苏南,到浙江,业务越来越多,效益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1990年,江苏省6家演出公司负责人来芜湖县看戏,选择剧团,当场和芜湖县黄梅剧团签约,邀请该团赴江苏演出。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剧团决定聘请芜湖市京剧团团长李桂林担任顾问,指导管理剧团,培养年轻演员。当年,由于业务稳定,演员思想稳定,演技水平不断提高,渐渐在江浙一带有了名气!帮萍也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心目中的明星。

  1996年1月,曹帮萍出任剧团团长。剧团实行股份制,团里的业务骨干都有一定的股份。她还请来好几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编排新剧目,请来几名优秀演员支撑门面。曹帮萍对剧团的管理非常严格,成立了7人的团委会,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由于注意了年轻演员的培养,增加了设备投入,提高了演出质量,给当地群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也因此赢得了许多回头客,剧团由此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戏剧在农村一直有着很大的市场,特别是江浙一带群众对此更是情有独钟,各种剧团纷纷在那儿抢滩。面对地方专业剧团在人财物上表现出的特殊优势,曹帮萍和她的芜湖县黄梅戏剧团没有半点畏惧,他们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顽强地生存着。曹帮萍认为,自己是民间剧团,要价稍低,能放得下架子,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自己有多年的农村演出经验,知道老百姓喜欢看什么。更重要的是她的剧团有严格的纪律,她的演出有诚信的品格,剧团从不演低级庸俗的戏曲,老百姓相信他们。一次,他们在当涂县的湖阳乡芮村演出结束后,要赶到高淳县的一个村演晚场。不料下午这边结束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汽车无法开,但为了不影响晚上的演出,他们将主要的道具用板车拖着,演员打着手电筒冒雨步行赶到了演出地点,准时参加了演出,让当地的群众钦佩之至。2003年,曹帮萍在高淳县杨家头露天演出《辕门斩子》,刚演到第四场,忽然下起雨来,但台下的观众都不愿意离开,眼看雨越下越大,虽然演员在台上搭了篷子不受雨淋,但曹帮萍还是停下来想让观众回家,保证明天再演。可观众们就是不同意,一致要求他们继续演。看着雨中有如此真诚的万余名戏迷,曹帮萍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她更加卖力地演着。

  她也曾动摇过:当别的剧团高薪聘请他们夫妇时,当他们感到漂泊的劳累和被人误解时……她确实想过放弃,但只要想起那些虔诚的农民戏迷时和他们送来的百余面锦旗,她还是勇敢地挺了过来。为了给群众带来更多的欢乐,曹帮萍和她的同事们在乡镇舞台上默默地耕耘着。2005年暑期,她们在市文化部门的组织下,给全县171个村免费送了一场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