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羽绒制品何不“以旧翻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4:57 新民晚报

  以往受消费大众欢迎的羽绒服“以旧换新”服务项目,近年来有点冷落,秋冬之交,沪上不少商家再度连袂推出这个传统特色,不料试行下来,每天前来问津者竟只有五六个。

  以旧换新应者寥寥

  有行家分析,消费者之所以会兴趣不再,是因为近年来市民踊跃参与对贫困地区或

灾区的捐赠,家中闲置旧衣包括成色较新的服装多半已捐出;沪上各商家“以旧换新”贴现力度不大,每件羽绒马甲一般仅贴20元,即使羽绒长袍也不过贴现80元;如今的消费者一人拥有几件羽绒服的并非少数,而贴现的前提还得“换新”,所以这一措施应者寥寥。

  淡季充绒人气颇旺

  然而,今年春夏沪上曾有商家推出过“新发明”,即趁销售淡季,利用现场充绒设备提供“翻新”服务。顾客只需提供五六件旧羽绒服,拆开后获得的羽绒填充料,略经处理就能回充成一条薄型的羽绒“空调被”;含绒量较低的可加工成绒、毛混合的垫褥。尽管这个项目属尝试性质,而且一般每冲制一条羽绒被,加工费就要50元以上,但仍然人气颇旺。

  挖掘潜力还需合作

  这样的便民惠民项目是“适销对路”的,让旧羽绒服“起死回生”,市场潜力还是很大的。可为何试行下来很受欢迎的“以旧翻新”,现在难见踪影呢?商家承认,这类项目原本就费工费力,加上顾客送交的旧羽绒服质量参差不齐,可重复利用率也高低不同,淡季少量加工还行,一旦转入旺季,现场新被充绒都应接不暇,怎么可能另外增设加工设备和人力来专门充填旧绒呢?

  其实真有心便民惠民,真想利用和挖掘旧羽绒服装的再生潜力,办法还是很多的。例如,商家可以打破“各自为政”,共同协商匀出设备,各自分散回收,定点统一加工,甚至还能协商建立统一的选料消毒处理配套服务中心。总之,不怕好事多磨,凡事总在人为嘛。

  本报记者习慧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