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尝试童心教育是徒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15:11 南方网

  6岁的孩子就懂得人情世故了。最近,一位妈妈非常苦恼。当她跟一位同事聊天时,没想到读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听了进去,而后还告诉妈妈:“放心,我不会将你们说的话告诉爸爸。” (12月13日长江日报)

  6岁孩子懂得人情世故,武汉小学尝试“童心教育”。现在一些六七岁的孩子很“乖”、“懂事”,许多人都不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孩子没有“儿童的样子”,这对他们

以后的成长不利。

  因为很多孩子过早了解一些本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段认识的事情,给自己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可能大人们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那可能是一个心结。一时无法释放,轻者孩子整天闷闷不乐,很沉默并有着“老气横秋”的表情,重者会引起孩子自虐和自杀等。

  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就笑不起来,过早懂事。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并不能对我国所有的孩子一概而论,因为很多人到大学毕业心智还是像一个孩子。但是,普遍的现象是值得讨论。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很多学生都是很不热情,走在校园的校道上,很少听到一些笑声,很多人的面色都是很冷漠的。

  记得之前,有一个外国教师谈起,他刚刚来中国任教时候所遇到了一些“人际”问题。就是自己很热情自动跟他的学生打招呼,微笑一下。而他的学生还比他还“老师”,竟然点下头,就走人面部也没有脸色。当时,他也纳闷了一段时间,在想现在的孩子怎么是这样的冷漠。后来,他才发现自己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压力很大,顾虑自己的成绩上不去,一时无法快乐起来,更没有心情跟同学老师打交道。

  现在的小学生压力大,已经是大家人都知道的了。前几天,就看到了报道,在湖南就有一位11岁少年5年读30个兴趣班,因为精神压力特别大满头白发,变成了“白毛女”。5年读30个兴趣班这是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他们自己能支配的时间是相当之少,连寒暑假都是在作业和兴趣班度过。小学生因为功课压力大,喝农药自杀的事情,已频频见报,现已不再是“新闻”了。

  为何孩子过早懂事?这是跟我们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关,应试教育一直推崇考试,视考试成绩为生命,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子,没有成绩什么都是不用谈的,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称号“差生”,他们的命运往往就是升学无望,被分配到一些差班,因为在我国的“尖子班”、“实验班”等都是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所开设,差生只能是靠边站。面对种种的待遇,所造成的压力就足够孩子们“拼死拼活”的去学习,家长老师一天到晚都提醒着,不要玩了要好好学习。家长除了送孩子去学校上学之外,还要找家教帮孩子补习。

  无论如何孩子的成绩不能落下。显然,这种高压下的孩子,他们肯定是相当累,但是他们书包里背的全家乃至整个家族的希望,甚至是全家的财产。孩子们的视力一天一天差,眼镜一天比一天厚,有点孩子开始就会爸爸妈妈说自己很痛苦什么,而他们的父母往往就是拿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来说事,训斥孩子:“你命好,我们那个时候整天想着读书,连书都是看不到,你现在有书读,你还在叫什么,生在福中不知福……”诉说无门的孩子,他们渐渐就自己一个人沉默了下来,变得郁郁寡欢。所以,也是就变乖懂事了。

  还有,一个我们不容忽视的就是现在小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这些供孩子用的教科书都是有“问题”的。有如何不好且不说,我们就从它们的内容看,这些书的内容往往灌输着一个强烈的政治教育,而不是教会孩子如何生活的技巧,某些内容根本就不是小学生所应该接受学习,给他们说一些国家的方针政策,一个不到十岁的话能懂吗?即使你是大学生也不一定能理解这些政治上的东西,但是就有人硬要孩子学习,并与“常识”来对待让孩子学习。之前,就有人说我国的年级教育,通常都是要比西方等国家高出一个年级。再一个,就是现在小学生初中生就学习古文,这个问题是有一种讨论余地,因为这个东西涉及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但某些高深的汉语问题,孩子们能不能接受这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就古诗而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她)能够理解一个诗人在古来稀时候写下的人生感悟吗?显然不太可能,即使你是搞汉语的教授,也不一定能够正确的把握其中的某些内涵。

  庞大复杂的知识不加认真筛选就往孩子脑子里到,后果就是“揠苗助长”。一些电视影片的故事情节,日常的某些暧昧广告等等,都是以成人化为标准来做,孩子看后都是“懂得其意”慢慢就“懂事了,这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中就磨灭了孩子们的张扬个性和纯洁童心。

  所以今天的孩子变懂事了,也是成年人的压力和社会问题集中转移到孩子身上的表现,并不是一个“童心“教育,在一朝一夕之内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样社会大环境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还是少做无用功为好。(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