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九世界”教育试验班濒临夭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06:17 今日早报

  “第九世界”教育试验班濒临夭折

  那里的孩子急切期待新志愿者赴贵州大洞复新班接棒

  □本报记者 高丽莎/文 吴国方/摄

  一年前,28岁的李云放弃杭州安逸的生活,只身来到雍里乡义务支教。在那里,她加入了“大洞复新团队”,执教于雍里乡大洞小学的一个特殊班级——复新班。作为“新乡村教育”的试验班,志愿者们在这里推行陶行知的教学理念。

  再过一个月,本学期结束,李云将离开复新班。她是两年来第9个离开复新班的志愿者。复新班频频遭遇师资和财力紧缺,这个由志愿者根据自己教育理想建立的教学试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经历

  离开比坚守更难受

  入冬的月亮山区是贵州气温最低的地方之一。傍晚,黔东南州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复新小学八年级7班的学生们都已放学回家,杨中平悄悄来到班主任李云的宿舍。

  “李老师,您走之前可以到我家去吃饭吗?”杨中平有些害羞地说。

  李云想了想,回答说:“好,我去。”

  “那您要答应我去吃一个星期,好吗?”

  “好的,没问题!”

  见李云答应下来,杨中平很开心,又接着问:“李老师,您走的时候,您带上我们家种的柑橘吧,您要是拿不动,带上我,我帮您拿。”

  看着杨中平,李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这些天,正是八年级7班学生们忙着复习迎考的日子。但与杨中平一样,班里的同学都在担心着另一件事,他们喜爱的李老师这个学期结束就要离开大洞村了。

  眼前的李云一头短发,高个,大嗓门。虽然离开自己的家乡内蒙古已有多年,李云身上还保留着北方姑娘豪爽的气质。

  “这次是真的要走了。家里的父母一直在催促我解决个人问题,我也老大不小了。”说起这次离开,已到而立之年的李云眼里透露着一股子无奈。其实,在下定决心离开之前,李云曾经多次想要离开,但都因为割舍不下学生,每次欲走还休。

  对于复新班里的46名学生,李云个个都疼爱。“你对孩子好,他们也会对你好。而越是这样,越让我觉得离开比坚守更难受。”

  志愿支教结缘大洞复新班

  “杭州是个很悠闲的城市。”跟记者聊起杭州,李云脸上露出几分怀念。

  在去贵州之前,生活在呼和浩特的李云经历了与男友分手、最疼她的姥姥的离世这些人生苦痛。于是她来到杭州。英语专业毕业的她,手拿大专文凭,在下沙一家服装外贸公司干着朝九晚五的工作,每月领着3000多元的薪水,在杭州的日子还算安逸。时间久了,李云开始思考:“自己如同流水线上的一个工具,每天工作按部就班,这样的日子是我想要的吗?”

  就在李云准备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重新定位时,一个巧合让她萌生了去贵州的念头。“我在网站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贵州乡村教师朱维姣办学事迹的报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也是老师,便开始关注雍里乡的教育了。”李云跟当时的雍里乡党委书记罗朝明通了一个电话,打算从为数不多的工资里抽点钱汇给朱维姣所在的学校。

  “汇钱虽然是在帮助他们,但我觉得这个方法的作用不大,还不如直接过去支教。”2005年9月,李云只身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雍里乡敖里小学,开始了她的支教岁月。她的父母直到半年后才知道女儿已经不在杭州了。“母亲一直到看到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李春燕(李春燕也是今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编者注)的报道后,才同意我在这里支教,可能是因为我和李春燕同在雍里乡吧。”李云说。

  在敖里小学支教时,李云结识了雍里乡的“大洞复新团队”。“我在敖里小学上课后不久,复新团队那边人手紧缺,就把我调到大洞复新小学,让我给复新班上课。”李云告诉记者,这个复新班就是挂靠在大洞小学的八年级7班。

  尝试

  “新乡村教育”落户大洞小学

  大洞小学的大门口挂了两块牌子,一块是大洞小学的校牌,还有一块是“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复新小学”。走进大洞小学两层木板搭建的教学楼,一楼中间的一间简陋的教室门口挂着“八年级7班”的牌子。

  黔东南州政协副主席邵平南说,2004年8月,一位名叫李光对的志愿者带着一群来自北京、安徽、广州等地的年轻人来到贵州,想找一个学校推行他们的“为新乡村培育人才”计划。“当时志愿者们四处碰壁,我和罗朝明觉得他的想法不错,就把他们介绍到大洞小学搞试点。”邵平南说,志愿者们在大洞小学选择了当时正在念六年级这个班级,命名为“复新班”。他们在这个班里推行陶行知“小先生”制的教学理念,开展乡村大课堂,倡导学生自治。

  现已离开复新班的李光对告诉记者,复新班的“复”是不断的意思,“新”取创新探索之意。开办复新班的愿望是寻找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教育新模式。“当初是想通过志愿者的参与,帮助当地培养出一批适应乡村发展的人才。复新班的孩子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外,还要接受一些针对农村建设需要的成人性职业培训。”

  复新班教学初现成效

  复新班开办的第一年,志愿者们围绕着自己的办学理念做了一系列新尝试。“我们把校门向村民打开,每周邀请村民到学校多媒体教室观看科教片,让学生放学回家教自己的家长识字,学校的图书室也交给学生自己管理。”

  因为推行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复新班自成立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前来助阵。“2004年,一位哈佛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北京来到大洞,希望跟我们一起探索办学,支教一个月后她写了一本《乡村志愿者短期支教手册》。”回忆起当初开办复新班,李光对仍然很兴奋。

  现在,复新班已经办到了八年级,相当于普通学校的初二。李云和志愿者们仍贯彻着复新班“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学理念,“我们不要求孩子们以后都是大学生,但一定要学会做人,一定要从善。”

  李云说,现在复新班里的学生在课堂上越来越活跃,喜欢提问和讨论问题。令她欣慰的是,班里还出现了几个比较冒尖的学生,大有继续深造的希望。

  困境

  教师流失捐资减少

  复新班的运行,主要是靠外界的支持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然而两年时间流逝,复新团队的志愿者开始流失,社会捐助也逐渐减少。

  李光对说,复新班的经济后盾很脆弱。“第一年开办复新班时,得到了杭州‘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的资助。后来我到滋根基金会后,也给复新班申请到一年的资助。这也只能有一点算一点。”

  复新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志愿者队伍流动很大,一直不太稳定。从2004年起,大洞复新班先后有三批共10名志愿者,支教时间最长的达一年半,最短的只有两个月。“李光对算第一拨,后来他去了滋根基金会工作。复新班由安徽来的曹智和施丽云夫妇俩接手打理,他俩之前也做了5年的民间志愿者。一年后,曹智父亲病危,施丽云又怀孕了,两人也离开了复新班。”李云说,现在复新班主要由徐慎檀负责。

  为了复新班可以继续下去,李云和徐慎檀都已经花光了自己的积蓄,李云甚至还欠了外债,她们现在的生活费都是靠朋友赞助。“其实只要每月能有300元的生活费就可以支持我们志愿者继续干下去。一年1200元就可以延续我们的教学理念。”徐慎檀说。

  复新班面临解散困境

  还有一个月李云就要离开。“下学期一个人怎么带复新班?”面对这个问题,徐慎檀无奈地摇摇头,“有人说要把复新班整体搬迁到大洞中学去。但可能性不太大,那边已经没有多余的教室和老师。继续挂靠在大洞小学对孩子们的成长也不利,加上志愿者老师也没剩几个了,现在我只能干着急。”

  徐慎檀说,如果把复新班的学生打散到大洞中学八年级的6个班中,复新班就失去了原先的意义,这一教学尝试几乎等于夭折。

  为了延续复新班的教学,李云和徐慎檀一直在为招募志愿者努力。今年7月,她们还来到杭州,在杭州“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的帮助下,四处筹集助学资金,招募志愿者,但却空手而归。

  徐慎檀还在天涯网站上发帖招募志愿者。“虽然有几百人跟帖,电话咨询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谈下来的寥寥无几。有的放不下手上的工作,有的担心从这里出去后找不到工作。”徐慎檀说。

  面对复新班尴尬境况,已经调离雍里乡的罗朝明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复新班是在我手上扶持开办的,我也不愿看见这个班就这样结束。最好是不要解散复新班,如果有志愿者愿意继续给复新班上课,有慈善基金资助,让这个班维持下去,那么我们之前的工夫就没有白费。”他说。(1610201)

  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这是今天夏天做客杭州的10个贵州孩子的家乡,是“大眼睛”宁月香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一直牵挂的地方。大洞小学复新班是志愿者们付出了热情与青春岁月建立起来的,他们曾给整个雍里乡的孩子带来新的希望。复新班身陷困境,但没有人愿意看到它就此夭折,也许我们也可以像李云一样,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

  如有意愿资助复新班,或者作为志愿者支教,请与我们联系。热线电话:(0571)81300800,85310178。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