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第一高龄家庭”的夕阳真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08:56 大河网-大河报

  

“第一高龄家庭”的夕阳真爱
12年前,73岁的新郎和64岁的新娘组成一个新家;7年前,这个家将邻乡一位非亲非故、年逾九旬的孤寡老人,认作母亲接进家来;5年前,这个家将另一位同样非亲非故的老人融入进来,4名高龄老人组成了中国家庭成员平均年龄最高的家庭。

  □首席记者何正权通讯员章海粟文图

  两位高龄老人缔结良缘

  “姐,天冷了,你穿厚点,可别冻着了啊。”“姐,娘走了,咱还得好好过下去,把日子过舒坦。”昨日,76岁的李光珍老人走进85岁沈基秀老人的屋子,就把寒冷扔在了门外。

  “娘是近百岁的人了,咱姐妹俩尽心了,娘走得安心啊!”李光珍说着,手上也不闲,扫地、收拾锅碗瓢盆。

  “姐,来,我给你梳梳头。”李光珍把老姐姐扶到屋外的椅子上,梳起老人花白的头发(如图)。

  这是信阳市商城县一个叫做双椿铺镇的地方。6年来,4位老人组成一个大家庭,相濡以沫、真诚关怀、彼此温暖,共度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他们无私的爱,成为夕阳岁月中最灿烂的阳光。

  在这个大家庭中,76岁的李光珍老人因为最年轻,成为家庭的核心和纽带。

  李光珍和刘远海多年来都在双椿铺镇生活。1994年,这对老人的感情有了结果。这一年的3月28日上午,双椿铺镇上的几间平房外敲锣打鼓、爆竹声声,门窗上的大红喜字,将院内盛开的桃花装扮得格外显眼。临近中午,刘远海老人牵着李光珍老人的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迈入了简易的洞房。

  人们都说,这桩黄昏婚姻是天作之合。新郎刘远海是一位73岁的退休干部,原配妻子已去世多年,膝下6个儿女均已走上工作岗位;新娘李光珍64岁,其原配丈夫也同样去世多年,6个儿女也已成家立业。新郎德高望重,新娘也口碑极好,他们的朋友们早就在努力撮合他们。二人终于缔结良缘。

  良好的人品和很多共同的志趣,使得两位老人婚后的生活美满和谐。日子一天天流逝,这对老夫妇在小镇上过着安乐平静的晚年生活。

  老夫妇认养九旬老“娘”

  1999年9月的一天早上,刘远海、李光珍夫妇外出散步。和另几位老人闲聊时得知,商城县上石桥镇墩塘村有一位年逾九旬的孤寡老太太马玉环,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刘远海夫妇决定去马玉环家看个究竟。当日上午,夫妇俩搭乘一个多小时的农用车,几经周折后找到马玉环老太太的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惊呆了:几间低矮的破屋里,东倒西歪摆着几件破旧不堪的家具;即将垮塌的灶台上,放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锅;一旁的水缸里散发着恶臭;再摸床上的被褥,湿臭无比……老人孤零零坐在阴暗的屋角里。

  看着眼前的一切,刘远海夫妇的泪水当时就流了出来。

  老人的邻居告诉他们:老人已经90多岁了。几年前,她的丈夫、孙女和儿子相继病逝,原本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转眼之间就剩下她一个。老人不久就下身瘫痪,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只好到邻居家吃饭,可邻居家上有老下有小,也无力照料她,她只好饱一顿饥一顿的。因为小便失禁和下肢瘫痪,她经常床湿裤烂,所以屋内总是散发着恶臭。为了少遭罪,更为了减轻邻居们的负担,老人曾经上吊和服毒,但都被街坊邻居们救下。

  临走时,刘远海掏出身上仅有的68元钱,硬塞给马玉环老人。由于没钱乘车,他们步行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家。

  当晚,夫妇二人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老人的凄凉情景一直在他们眼前浮现。李光珍回忆说:“我俩都睡不着,后来我先开口了,说:‘老刘,我想把老人接到咱家,你看行吗?’老刘脱口就说:‘你咋和我想的一样,我正要和你商量这事呢!’我俩想到一块儿去了。”

  1999年10月13日,刘远海夫妇租了一辆车赶到老人家里,真诚地将马玉环老人认作自己的娘。夫妇俩把马玉环老人接回家中,组成了一个平均年龄近80岁的三口之家。

  “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刘远海、李光珍夫妇对待老人,却让人挑不出毛病。要知道,他们原本和老人没有任何关系。”双椿铺的街坊邻居都这样说。

  老人瘫痪,小便失禁,一年中要烂掉好几条裤子,夫妇俩就专门到镇上的缝纫店里给她订做衣服。对于每日换下的脏衣服,就是再忙,夫妇俩都要搓洗晾干。遇上阴雨天气,他们就用炉子将湿衣裤烘烤干。老人生了病,夫妇俩奔前忙后地去喊医生,抓药煎药。

  为了让马玉环老人的生活过得好一点,夫妇俩花完了所有积蓄,还借了许多债。刘远海的退休工资不高,日子难以维持。为了能增加收入,李光珍就戴上老花镜,亲手缝做了一些婴幼儿衣服和鞋垫拿到集市上卖,来补贴家用。同时,夫妇俩还开垦几块荒地,种上菜,然后再把菜拿到市场上去卖。而夫妇俩平日吃的,都是在市场上拾的烂菜。

  此外,他们还在自家小院里养了20多只鸡鸭,经常宰杀一些来为老人改善生活。有时将鸡蛋鸭蛋拿到商店里换一些日用品。夏季,夫妇俩经常买一些西瓜和白糖给老人降温;冬天,给老人买来木炭烧火取暖。

  得知10月16日是马玉环老人的生日,夫妇俩专门为老人订了一个蛋糕。当日中午,他们做了好几个老人爱吃的菜,为老人过了一个“奢华”的生日。看着满桌子的饭菜,再看看眼前这对孝顺的“儿女”,马玉环老人的泪水盈满了眼眶。

  高龄家庭再添“老姐姐”

  就在刘远海、李光珍夫妇的家境稍有好转时,又一位老人走进了他们的生活。

  2001年夏天的一天,李光珍到周边的田间拾麦子。在一块麦田里,她遇见了另一位拾麦穗的老人。这个时候到田间拾麦穗,肯定也是个困难户。李光珍一问,才知道老人名叫沈基秀,是从商城县鲇鱼山乡迁到双椿铺镇的移民,已经80岁了。多年前,沈基秀的前夫去世,她改嫁到双椿铺镇,与一名工人结婚。两年前,丈夫因病去世,从此,她只能靠每个月70元的抚恤金和丈夫留下的微薄积蓄来维持生计。

  “我告诉老妹妹,我没有钱,粮食不够吃,只好下田拾些麦穗。”沈基秀回忆说,“没想到,我这几句话,就把老妹妹给拖累了这么多年。”

  李光珍与沈基秀相识了,她们经常在一起聊家常,并以姐妹相称。不久,李光珍将沈基秀带回家里,介绍给了自己的丈夫刘远海及“亲娘”马玉环。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见如故。

  原来在镇政府当干事的章先生说:“当时,他们出门互相搀扶着,亲亲热热的,在我们街道上,就是一道风景啊。“

  4位老人同写夕阳情

  街道上,80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少。几个老人觉得,老人还是和老人最交心。李光珍夫妇把马玉环喊作妈,把沈基秀叫做姐,沈基秀将马玉环叫做姐,3个人经常叫乱了,但大家都不计较这些,十分开心。可毕竟都是八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了,麻烦事接踵而来。

  2002年3月20日,沈基秀不慎摔断左腿。李光珍和刘远海知道后,赶忙将其送到医院。沈基秀住院期间,李光珍从市场上买来土鸡炖汤喂她,陪她说话。就这样,李光珍夫妇整天轮换地照料沈基秀3个多月。出院结账时,沈基秀的医药费是2600多元。由于沈基秀拿不出钱,刘远海、李光珍夫妇就将祖上传下来的一些金银首饰卖掉,向亲友借了一部分,又从银行贷了1300元钱,总算凑齐了这笔钱。

  沈基秀出院后,走路仍需拐杖支撑,生活不便。刘远海夫妇想把她也接到自己家中,以便更好地照料。但知道他们家情况的沈基秀说啥也不答应。没办法,夫妇俩就花钱给沈基秀雇了两个保姆,但因为忍受不了沈基秀身上难闻的气味,两个保姆没干几天都不辞而别了。刘远海和李光珍干脆上门照顾沈基秀。就这样,夫妇俩在两家之间奔波了3年。

  刘远海夫妇也都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了,但为了照顾马玉环老人,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多病的身体。平时有个小病小痛的,他们都强忍着,舍不得花钱上医院。直到2004年,刘远海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患的是胆结石和肾结石,需要做手术,但费用得1万多元。李光珍又东拼西凑,借来1.3万元,给刘远海做了手术。现在,刘远海的身体更加虚弱,生活更加拮据,但他们没有半点怨言。

  两个月前,将近百岁的马玉环老人去世时面带笑容,心满意足。

  刘远海、李光珍悉心照料两位素不相识老人的感人事迹,由此传开。街坊邻居和当地干部们都深深地被感动了。很多人主动上门,帮助刘远海夫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的村民悄悄地送来一些钱物,表达自己的敬意。马玉环老人生前所在的熊粉坊村民组,村民们自发捐款300元。商城县农业银行给沈基秀老人送来1300元钱,表示慰问。

  马玉环老人的去世,让3位老人伤心不已,但李光珍很快振作起来,把心思集中到照顾老伴和老姐姐沈基秀上来。“我希望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快乐地活着,快乐地离去。”老人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