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流浪过的孩子难治心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11:18 生活报

  本报首席记者 孙殿喜

  流浪儿童主要分布在城市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员复杂的地点,常与违法犯罪行为接触,幼小的心灵长期面对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为了生存,长期以来他们养成了撒谎、自闭、暴力等生活习性,以致整个人的心理和人格都发生了扭曲。在面对这些期待获得救助的孩子们时,哈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呼吁,关爱流浪儿童应该从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着手。

  父母离异是孩子流浪主因

  13日,记者在哈市救助管理站内看到了刚刚来此接受救助的鹤岗市13岁男孩———小旭。小旭身材较高,脸有些苍白,看上去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已经在外流浪了七个多月,受了不少的苦。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小旭与其他同龄孩子相似,曾一直在学校学习,而且学习成绩优异,掌握了网络绘画、制图的技巧,据说还是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呢。不过,自从他的父母离婚后,小旭整个人都变了。一方面他不愿意看到父母离婚后将一个完整的家庭拆散,另一方面,父母的离异让自己更像是一个累赘,谁都怕他打破了自己重新组建的家庭。无援之际,小旭选择了离家出走。7个多月来,小旭到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在火车站、汽车站等地度日,受尽了流浪漂泊之苦。

  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流浪儿童大部分来自农村,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离异,双方都不愿抚养;有的孩子因为家庭贫穷,上不起学;有的因父母双亡,成为无人管的孤儿;有的是因父母只顾赚钱,而忽略对孩子的关爱;还有的是因父母教育不当,过分宠爱。不过,在众多因素中,父母离异致孩子流浪的居多。

  怕受伤害爱撒谎

  “要完成流浪儿童的年龄、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的档案,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为这些流浪过的孩子们太爱撒谎了。”哈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朴朴已经来哈市救助管理站一个月左右了,但是直到现在,工作人员仍不能弄清他的年龄和家庭住址。据了解,朴朴曾在哈尔滨火车站一带乞讨,后与另外一伙乞讨人员抢地盘发生争执,被另外一伙乞丐打伤。在医院接受救治后,朴朴跑出医院,来到了哈市救助管理站寻求救助。在面对记者时,朴朴的眼神很游离,他不愿意告诉记者他的名字和年龄。

  哈市救助管理站的董腊梅科长说,流浪儿童主要分布在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员混杂的地方,他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形形色色的人,所以,他们从不轻易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身份,包括名字、年龄、住址等,在她接触的一些流浪儿童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而且随时都可能撒谎。这些孩子普遍认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同时,正是因为这些孩子长期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多数孩子都很自闭,不愿意与人交流。

  没有关爱性情冷漠

  董腊梅在总结自己对流浪儿童观察后的结果时说,性情冷漠是流浪儿童的又一特点。

  在记者采访时,有一名八九岁的男孩“小病号”双手被冻伤,来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但是在“小病号”举着双手进进出出时,身边却很少有同伴陪伴。“小病号”告诉记者,救助站里的其他小朋友都不太理会他,自己觉得很孤独。记者问与其一床之隔的小男孩为何不理“小病号”时,这名男孩却冷漠地说,“小病号”根本不是自己的“哥们儿”,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为何要管他?

  董腊梅说,这与这些流浪孩子成长时所处的环境有关。爱是相互的,这些流浪儿童在自己的生活里尤其是在流浪的日子里几乎得不到别人的爱,没有形成爱心互动的环境,所以,许多孩子都很冷漠。

  爱用暴力形成江湖习性

  董腊梅告诉记者,最近,救助站里刚刚来了两个流浪男孩。不过,在来到救助站前,其中一个男孩曾因为对方乞讨时偷过自己的钱,而怀恨在心,一直想报复对方。有一天,其中的一个男孩将另一个男孩约到卫生间,企图殴打这个男孩,幸亏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斗殴事件的发生。

  董腊梅分析说,他们在流浪过程中,由于长期和充满暴力与罪恶的人在一起,加之自己年龄小,常常遭到别人的欺负甚至是殴打,所以,他们在遇到一些不平衡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武力。这也是流浪儿童在流浪过程中形成的“江湖”习性。

  拯救心灵亟须心理治疗

  董腊梅说,由于流浪儿童不同于一般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的思想尚不够成熟,而且长期在社会上飘荡染上了一些恶习,心理上发生了扭曲,所以每一个前来救助的流浪儿,工作人员都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康复辅导或治疗。

  董腊梅说,流浪儿童心理问题是非常突出的,他们普遍存在不信任别人、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脾气等心理问题。为此,救助站在给流浪儿童建立一般性的个人档案的同时,还要给他们建立心理档案,记录造成他们流浪的原因、对他们的影响、心理状态、主要面对的心理问题等,也可以对流浪儿童进行跟踪治疗。

  不过,心理档案还面临一个问题,按照民政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流浪人员的救助一般不超过十天,工作人员如何在短期内掌握到流浪儿童翔实的心理档案,这是件极不容易完成的工作。董腊梅说,救助人员在救助的同时还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比如,有的孩子有盗窃等犯罪倾向,而又找不到他们的监护人,救助站要承担起政府监护的义务,救助站有权利和义务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开始新生活。但救助站终究不是他们的家,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流浪儿童的心理,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关注,首要的是让流浪儿童生活在爱的环境中。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