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教学评估弊端不除 结果难有公信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11:19 东方早报

  前些年,教育部专门设立了一个评估中心,准备花五年时间,将一千所左右的大学全部评估一遍。但从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看,至少在一部分学校,这样的评估已经完全背离了初衷,一次次评估已经沦为一场场假戏和闹剧,非但起不到验收教学改革成果、评估学校办学能力、优胜劣汰的作用,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歪风,败坏大学的声誉,也造成很大的浪费。

  尽管我们还无法了解,报道中所提到的这些现象的普遍程度,但评估中的弄虚作假和为保证弄假成真而采取的不正当手段,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而且远不止报道提到的花样。例如,有的学校为了校园面积达标,可以临时将相邻的单位挂上本校的牌子。为了使评委能“便利地查阅”相关资料,向他们提供的“工具”从移动硬盘、mp3到新款笔记本电脑。

  如此大范围的、明目张胆的造假评假,绝不是少数人的不良动机或不良行为所能造成,必须从根本上寻找原因,总结教训。

  首先,评估的标准脱离实际。从表面看,评估的标准似乎并不高,像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确需要一套严格的规范。问题在于这一千所高校实在良莠不齐,全国重点、省市重点、一般院校、刚由专科升为本科的学校、匆匆忙忙办起来的新学校、只有牌子的学校、本来就靠弄虚作假才被批准设立的学校,水平相差悬殊,标准却大体相同。有的标准,连名牌重点大学都没有做到,却一直没有降低。要用大多数单位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进行评估,又要做得皆大欢喜,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其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评估,本来应该是有优有劣,有合格有不合格,有保留的有淘汰的。可是由于评估结果事关一所学校的生死存亡、教学与科研的经费,特别是部门的利益,甚至是个人的仕途,因此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门对学校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评上优秀。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达到的目标,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死马当作活马医,不搞旁门邪道行吗?一次评审的成本动辄数百万上千万,但比起数以亿计的经费和长远利益来说,这实在算不上什么。校长、厅长们都会解这道简单的算术题,何况这些钱也不必自己掏腰包!再者,过于注重一次性评估,片面理解或故意曲解“以评促改”。“以评促改”本来是一种积极的导向,比如说在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根据评委的意见及时进行整改。这样的评估应该不止一次,也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可以明查,可以暗访,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散进行。现在评估的时间虽然长达一星期甚至更长,但都是在被评估单位事先作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公开进行的,相关的数据和资料都是由被评单位提供的,而不是评委或第三方搜集的,即使不存在弄虚作假,也难以反映该单位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的“以评促改”,只能是“以评促假”,即赶在评估之前补以往的漏洞,做以前根本没有做过的事。

  最后,对已经出现、甚至已经发现的作假现象缺乏有力制止,更没有作出必要的处理。现在评估中流行的很多做法,都是从其他已经通过评估并且获得优秀的学校学来的。前面几批接受评估的单位大多是重点名校,总体质量的确比较高。但有些弊病从一开始就已存在,却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反而被当作经验在传播。等到被评单位的整体状况下降,锦上添花就成了凭空捏造,个别单位的发明创造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旦泛滥成灾,评委和被评者、从书记校长到教师学生,都已见怪不怪,视为常态。法不责众,再想纠正就难了。

  教学质量需要评估。但是,如果上述评估过程中的弊端不能排除,评估结果又有什么公信力呢?

早报特约评论员 葛剑雄订阅东方早报请登陆东方早报网站或拨打 962288 或 8008208696;优惠多多、实惠多多、资讯多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