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让“洞穴之光”照亮洞穴外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0:16 红网

  懒惰、自私、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不屑接受批评、不会与人沟通、集体意识淡薄……今天,这些极具贬义色彩的判断性词语正越来越频繁地被应用到对独生子女的评价中。这无疑为我们昭示一个无法回避、却再也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的独生子女“病”了,并且“病”得还不轻。

  意识到了这一点,“湖南卫视”的《晚间》栏目特别开辟专题,把一些“令家长头

疼”的独生子女带到环境艰苦的洞穴和村落,让他们与来自山区农家、自强不息的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同甘苦、共患难。并将节目取名为“洞穴之光”,来培养独生子女们以“如何与人沟通”为主的、挑战极限的各种的生存能力。

  笔者蜗居长沙千里之外的一座信息闭塞的小城,不能及时面对多姿多彩的电视屏幕,与天下所有关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父母、老师、甚至专家们一道,替那些从小养尊处优,如今却身陷逆境的“小皇帝”们捏一把汗、叹一声气、惊呼一声好。然而,笔者自幼生长于农村,虽不曾穴居,但也着实懂得吃苦是何种滋味,因此,无法割舍对这群特殊孩子的强烈关注之情。

  “洞穴教育”的效果究竟会如何,节目仍在继续,笔者当然不敢妄下推断。但通过网上发布的一张张鲜明的画面截图,尽管孩子们可能知道在他们的身后有一架摄影机和一群摄制组工作人员,也知道他们目前居住的山洞过不了就不再会有他们的身影,更知道平时视他们为“心头肉”的父母正在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归来。然而这些,似乎都不能颠覆那些断断续续的贴图带给我的感觉:他们所处的环境的确是最艰苦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尽快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如何在艰苦条件下生存,学会怎样应对迫在眉睫的困难。不管怎么说,这种逆境对改善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不良生活习气、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笔者想要看到的效果决非仅止于此。我们更有理由发出追问,孩子们在节目摄制完成之后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呢?绝大多数没有机会体验“洞穴教育”的独生子女呢?笔者认为,单凭一个节目的力量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长期困扰在独生子女头上的问题,如此沉重的责任也不该由节目的策划和制作者来承担。相反,如果它能引起更多人对片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加以思考,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因此,通过节目,我们的家长、老师、教育领域的专家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要为独生子女营造怎样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是舒适的、安逸的、溺爱的,还是具有一定挑战的呢?以后再看到自己的孩子面对困难,是让他自行想办法解决,还是匆匆忙忙就出手相助呢?想必,节目中透露的信息,应该包含问题的答案。

  应当承认,“洞穴之光”的尝试,所能起到具体的效果可能算不上太大,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警示意义则不可小觑。除此之外,它更是又一次为我们直面独生子女问题提供了契机,而这种契机无疑为了照亮洞穴之外的、更多独生子女的世界。

稿源:红网 作者:赵登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