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岛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3:19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青岛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
本报讯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里,青岛金融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彩景象:3月中旬,中国民生银行青岛分行开门纳客;10月中旬,国家开发银行青岛分行正式开业;12月11日,英国渣打银行青岛分行举行开业仪式。年底之前,香港东亚银行青岛分行也将开张。至此,青岛成为山东省内外资银行最为密集的区域。

  金融机构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内外资银行纷至

沓来,仅是2006年青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缩影。

  着眼于青岛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需要,青岛决策层意识到,青岛的资源要素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允许继续沿袭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青岛这趟经济快速列车将会有跑不动的一天。“十一五”开局之年,青岛决策层提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必须要把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突破作为转折时期青岛的战略重点之一,这样将有利于推动青岛进入历史上发展势头更好、发展定位更清晰、发展前景更明朗的时期。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服务业的突破,必须树立高度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机遇意识。今年以来,青岛决策层在这方面动作频频:

  7月召开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提出,必须充分认清目前青岛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方位、新选择,切实把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突破作为转折时期青岛的战略重点之一。

  在7月的“市民月”活动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与市民交流时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转折。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实现两个突破”,第一是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第二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的突破。

  10月中旬,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会议,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政策、确定目标。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础是市场,产业特色则取决于城市的功能。在这一点上,青岛决策层明确指出,发展服务业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形成优势,应该建立与青岛城市功能相适应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禀赋,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

  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世界知名特色城市这一高远目标,结合青岛总体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发展的特色优势,青岛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金融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流通业、总部经济、中介服务业、会展业等。

  步入2006年的青岛,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强势崛起,一个新名词“流量经济”也在悄然兴起。有专家指出,事实上,这是青岛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又一重大思考,即有效地集聚物流、资金流、人流、技术流、信息流,促使各流在高效流动中实现价值“裂变”,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制造业能级提升,实现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

  事实上,流量经济的重要“标杆”已经来到岛城。今年3月3日,随着市场电子交易系统的启动,国内首笔美元挂牌、交易金额为20.6万美元的100吨RSS3(泰国3号烟片胶)天然橡胶交易在青岛橡胶国际交易市场瞬间成交。

  作为国内第一家国际橡胶交易市场——青岛橡胶国际交易市场在青岛保税区正式运营后,市场每年可吸引数百亿资金参与流转,预计今年可实现交易额500亿元以上。据了解,该交易市场采取美元挂牌,高起点建立,并逐步加大远期现货的交易,使交易价格(青岛价格)成为全国进口橡胶的主要指导价格或者主要参考价格。

  然而这只是青岛“转身”过程中的一个瞬间效益,美丽的风景还在后边。物流是流量经济向一个城市集聚的原动力。目前,现代物流业在青岛已经形成了“三港”齐发的大物流态势:海港口岸、铁路物流、空港口岸物流能力正日益提升。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如饥似渴,而本土企业的供给在不少领域还是杯水车薪,如何破解“干渴”困局?借力外资拓展源泉,正在成为青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捷径。今年以来,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中,还是在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领域,到处都活跃着外资的背景。

  “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足特色、做强地位”,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以上,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左右。

  “十一五”开局之年,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蓝图规划正在逐步落实,它对青岛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深远意义已经显现出来。

  (本报记者 何 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