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浮名起于媒体 庸俗源于商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4:39 中国新闻网

  近日,有媒体文章说“传统文化变成了励志的杂拌儿”——“对励志作家来说,只要对传统文化略有见识,能熟练操作‘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人生格言,擅长将古代的寓言套用到当前商业体系中,就做成了励志快餐。”虽然这些略带讽刺意味的评论似乎尖酸刻薄了点儿,但却点明了当前把“国学”进行商业化炒作,“以利为利”的弊病。

  有人说:弘扬国学文化的举措固然是高尚的,但商业化炒作国学的行为是卑下的。

若要“弘扬国学”,首先就要“义”字当先,“利”字处后。如果弘扬国学者聘请的教授者不具备真才实学,而求学者仅仅为的是几张合影和一纸名牌大学的培训文凭,这难道不是“以利为利”?为什么一些CEO宁肯交高学费,“不远千里”乘飞机到名牌大学参加“非标准”班,宁肯聆听风水大师对《易经》似是而非的奇谈怪论,却对同一所大学里专家举办的免费《周易》讲座不屑一顾?这种令人奇怪的现象,足以说明目前有些人所追求的并不是真才实学。

  《易经》为六经之首。因其既有卦象又有文字,难以阅读又难以解释,所以历代对《易经》的穿凿附会之言,更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阳春白雪”固然是曲高和寡,如果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舛错在一起,举着“阳春白雪”的旗帜,哼着“下里巴人”的曲调,这大概就是一些“贩卖智慧”者的智慧。即便是“对传统文化略有见识”的聪明人,也能够巧妙地胜任这一“职业”,如果操作得法,获得利益则不在话下。

  对当前文坛诸多花朵的争奇斗艳,采取乐观其成与乐观其变的态度,的确符合“中和之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便说什么“易中天品史”或“于丹活学活用”,只要有受众的喜闻乐见,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文化传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国学的百花园里,适时播下种子,待气候条件具备,就会“与时俱进”地开出艳丽之花。

  无疑,面对国学商业化炒作“以利为利”的现实,也确有一些有识之士“看不惯”。应该承认,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它并不会因个人的意志而有所转移。“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过激的批评或“打假”之类的动作,都会适得其反,于事无补。智者告诉人们“要学会宽容”,大家都要有饭吃,都要有事做。既然我们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就竞相争鸣好了!

  然而,对所谓的“智慧”和“激情”也要一分为二。“智慧出有大伪”,比如说,不得不承认李宗吾的《厚黑学》是那个时代的“智慧”,但它并不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而“实学”——以四书五经为经典而求其真义道理,则具有追求“真才实学”的普遍性。反对浮夸虚谈和穿凿比附,是历代所倡导“实学”的鲜明旗帜。“实学”的内核是“义理”,而人以诚为本则是理学的普遍价值,也是所谓“实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周敦颐的《易通》说:“诚无为,几善恶。”这是要求人们的品质归于道德高尚的层面。邵雍的《观物外篇》说:“天下之数出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失于理也。”浮名起于媒体,庸俗源于商用。单纯为商用而创意,一味为金钱而炒作,脱离实质而过于绚丽,就必定接近于虚妄。“以利为利”是智术,“以义为利”是实理;“以利为利”是过激的短期行为,“以义为利”是长久的合理事业。

  人们如果有学习的欲望,还有谁不想获得真才实学呢?眼前之所以有些反常,利欲使之然耳。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郭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