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校7年扩招背债2000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7:17 华商网-华商报

  

高校7年扩招背债2000亿(图)

  广东工业大学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2007年成为广东省学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不过现在该校遇到一件头疼事:如何按期归还高达20多亿元的贷款?根据该校还款预算,这些贷款要还30到50年,而银行贷款期限是8到15年。

  从1999年扩招开始卷入贷款风潮中的中国高等院校,2008年前后将陆续迎来还款高峰。没有人知道,有多少大学将遭遇可能的财务危机。一项独立完成的调研表明,中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高达2000亿~2500亿元。

  这已经引起高层的注意。据悉,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近日已完成了对教育系统贷款的调查摸底,有关报告已上报国务院。

  ■贷款多还不起

  高校贷款可能成高风险项目

  这样的高校并非广东工业大学一家。厦门大学教授邬大光说:“由于贷款额度太高,随着还贷高峰的到来,部分高校已没有偿还能力。”

  过去两年中,邬大光带领学生调查了20多个省过百家学校的数据,他得出的结论是,公办高校的贷款规模在2000亿到2500亿元。这已经高于2005年中国社科院社会蓝皮书披露的1500亿~2000亿元。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新的高风险贷款项目。“如果加上未计算的项目,数字可能更大。”

  邬大光说,“银校间热恋的甜蜜时期已经结束了。”而这一切,缘起于7年前的高校扩招。

  ■借贷扩建谁收益

  高校、银行、地方政府共谋利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到了2005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530万人。

  “前两年学校还勉强塞得下,后来学生增加了四五倍,就开始圈地扩建。”郑州大学学科办主任朱诚身说,政府没多少投入,学校扩建资金的主要渠道就是银行贷款。郑州大学总投资20亿元,政府投了1个亿,借贷规模达12亿元。

  为了追赶国际一流大学,2000年,全国刮起了并校风,各地争相开发“亚洲第一”、“中国第一”等各种排名的“大学城”。而教育“211工程”也成为高校扩建的诱因———因为教育部门有评估硬指标,所以学校不断圈地扩大规模。

  正是在这个时候,各大商业银行开始竞相与高校签订“银校合作协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省属高校贷款余额已超过200亿元,其中省政府贴息贷款达180亿元。四川省内高等院校各项贷款总额达52亿元,湖南省25所高校中长期贷款近百亿元,河北省教育厅直属高校贷款金额50.73亿元……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说:“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学借贷扩建过程中,高校、银行、地方政府三方共谋利益。”

  ■谁是买单者

  公办学校是国家的国家还?

  7年之后,时过境迁。

  在河南,除了郑州大学还勉强可以贷到外,其他高校几乎贷不到钱了。

  从2005年起,国家审计署在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中,都对高校债务风险提出了警示;教育部门同年开始全面实施对直属高校资金流动的即时动态监控,要求控制贷款规模,审批贷款。

  针对扩招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三限(限人数、限钱数、限分数)政策。由于学费是学校扩建的一项资金来源,也是还贷款利息的来源,高校资金链顿时紧张,因此,尽管政府下文限制高收费和扩招,但为了筹钱,学校更狂热地扩建,以便开展“社会办学”或“多层次办学”,降低学分,学费翻番,并办花样翻新的高价培训班。

  政策上的转向使银行警觉,加速了对贷款规模的收缩。到2004年,各省高校几乎找不到不贷款的学校了。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土地置换筹资还贷,即建设新校区时已经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的高校,原则上都进行老校区的土地置换。

  曾在河南省政府工作的蒋晔说,一些校长干脆说:“管他的,等着政府将来冲销吧!”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在为此买单。浙江省政府最近已决定财政拿出40亿元,直补大学贷款利息。河南省政府也酝酿拿出一些资金为学校偿还1/3的利息。

  而这似乎是无可避免的。河北省发改委社会处副处长马宁不久前撰文说,国办高校特别是贷款风险处于高风险状态的高校,由于其贷款远远超出了总资产负担能力,难以抵御发生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在难以承担风险损失时将其风险转嫁给最终责任人———政府。“这个钱还是要国家来买单,因为公办学校是国家的。”他说。据《经济观察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