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让分数淹没创新型人才 市政协委员调研认为,短视和功利挤压创新教育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9:00 解放日报

  一位“新概念”作文复赛入围的中学生,不得不按照中考模式写“五段式”应试作文,因为他发现在考试中,“创新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日前的市政协“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外部环境”调研中,这名学生的亲历引起了委员们的关注:应以怎样的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

  此前由市政协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市民对创新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总体认同率达

到93%;然而对于当前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受访对象满意率为21%,不满意率达到30%。其中,来自教育系统的校长和教师们满意度低于其他人群。

  “创新型教育不够普及,而灌输式教学方法影响创新能力的培养。”孙兴旺等委员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型人才往往容易被分数淹没。

  市政协调研发现,面临巨大的学习和社会生存压力,不少家长抱着“输不起”的心态对孩子实施过度教育,请家教、买课外参考书、参加学习班,拼命把孩子往万金油的道路上推。求全心态下的填鸭模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也压缩了孩子自由探索、尝试、选择的机会。而当孩子进入学校教育之后,随着年级升高,学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加大,能够用来发展兴趣爱好、从事创新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少。同时,不少教师也只满足于传递知识,很少注重让学生培养思考方式的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缘何受挤压?市政协分析,如何对待和评价创新型人才,社会目前依然缺少一个完整而科学的体系。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人眼中的成功教育是读书取得好成绩,以好成绩考取好学校,读好学校获得好文凭,最后凭好文凭找个好工作。因此教育的成功标志不在于学生的能力有多高,而在于分数有多高、论文有多少。

  徐方瞿、邓伟志等委员提出,教育中的短视和功利,其实也是在社会转型中,部分群体急功近利心态的一个横截面。而创新是一种在长期积淀基础上的升华,它往往无法用传统的数字、成果、业绩来衡量。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彻底改变片面人才下的“学历至上、分数至上”价值导向体系。

  市政协建议,以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关键问题是形成一种由知识、技术、业绩能力等要素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学生是否发现了新问题、创造了新方法、提出了新观点也可以作为一种考核标准,把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纳入人才的评价机制,突破以文化知识为唯一标准的淘汰式教育模式。

  委员们也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社会工程,既有教育的影响,也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的作用。如果整个社会的文化是论资排辈、守旧封闭的,创新人才将无法诞生。市政协建议由政府牵头成立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同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由学校、教师、学生代表和企业、科研院所共同组成委员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大政策和措施进行听证,以此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