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找准"靶点"再放"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7日09:36 东方网

  癌症患者都知道,手术切除、化疗、放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他们一般也经历过其中的一项或数项治疗。诚然,精确的手术切除和适度的化疗、放疗,为不少患者缓解了病情、提高了生活质量、乃至延长了生命。但是,由于各种放疗措施和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和靶向性,分不清青红皂白。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往往也会误杀一些正常细胞。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传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一些靶向抗癌药物先后研制成功,如治疗慢性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的格列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易瑞沙等。正确使用靶向药物,可以像“精确

制导”那样瞄准“靶点”----癌细胞,既可直接命中癌细胞,又可避免误伤正常细胞。有了靶向抗癌药物,理应会给癌症治疗带来重大转机和明显起色,而实际状况与我们的主观愿望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中国癌症发病率仍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近20年来,中国癌症死亡率上升近30%。癌症患者5年的生存率不足25%,就是京津沪等大城市也仅为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已高达68%。癌症,已经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夺去病人生命的第一大杀手。

  为什么靶向抗癌药物的问世未能像我们预想的那样,有效遏制癌症死亡人数上升的势头呢?抗癌专家认为,靶向治疗的前提就是要找准靶点,而有些医院的医生连“靶都没有找到,就乱放箭”。这样做,即使再好的靶向药物也是白费。治病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即放箭要对准靶子),是每个医生都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可是,某些医院的部分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将这一基本准则和要求置诸脑后。从而,造成误诊和滥诊事件的频发。所谓误诊,就是把本没有癌症的就医者误断为癌症患者。如某大城市一著名肿瘤医院从别处转入的“肺癌患者”中,每周都有一、二例是因患炎性假瘤或肺结核而被错误诊断的病人。在被误诊的人群中,有这么一个典型事例。一位小学女教师早在1992年就被某医院诊断患有“双侧乳腺癌”,并被切除了双乳和双腋淋巴。此后,则是年复一年的接受化疗。8年以后,有关医疗机构把她作为一个“生命的奇迹”进行重点研究。而这个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却是她“根本就没患癌症”。也就是说,当年某医院对她所做的切除手术和无数次的化疗,完全没有必要(见9月4日《报刊文摘》)。

  所谓滥诊,具体表现为医院之间“抢”着治,院内各科室“轮”着治,专科医生随意治。如果说,误诊反映的是某些医生医术不高、责任感不强,那么,滥诊则反映了某些医院的部分医生医德的丧失。正因为癌症治疗费用昂贵,少则10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所以癌症患者也就成了某些医院争相夺取的“肥肉”。在医院内部,为了做到利益均沾,“外科赚了钱,就把患者转到化疗科治疗,然后再转到放疗科放疗,等到这些科室的钱都赚够了,再把病人扔到中医科去”。尤其离谱的是,消化科也要插手与它完全不搭界的乳腺癌患者的化疗。至于专科医生,其随意性表现在随意下结论、随意决定动手术、随意给患者过度治疗。如对患者“只是拍张片子,不做病理检查,不做细胞检查,就盲目地按照肺癌来治疗”。而肺癌则必须化疗,“在利益驱使下,很多医生会劝说患者用较昂贵的化疗药。本来只需做6次化疗,但是医生往往会做到8次甚至更多”。(见9月27日《广州日报》和11月9日《南方周末》)。误诊和滥诊影响恶劣,后果严重。误诊、滥诊不仅让患者在经济上、精神上不堪重负,而且有的病人还因过度治疗而加速死亡。

  我们在这里提醒误诊和滥诊的责任者,你们应当用“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这面光辉镜子照一照。华益慰从没出现过误诊,也从未滥诊过。他一生做手术千例,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现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他在给患者动手术前,都要反复地研究方案,并从中选出最适合患者的最佳方案。他处处为患者着想,尤其对农村来的患者更是千方百计为他们节省开支。如用吻合器缝合伤口,可让主刀医生省时省力,但却会给患者增加一两万元的花费。华益慰则舍吻合器而用手一针一线为患者精心缝合好伤口。这位患者出院时,结账全部费用不到3000元。如果癌症治疗领域的医生都能以华益慰为榜样,努力做“高尚医德的楷模,高超医术的典范”,在治疗癌症时就必然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到时候,靶向抗癌药物必将成为医生手中的利箭,直接命中癌细胞,从而令癌魔束手就擒。


作者:雷新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