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考39天不见白鳍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10:20 红网-三湘都市报

  

科考39天不见白鳍豚

  白鳍豚和江豚,同被描述为“中国长江独有的物种” 本版图片均由 张翼飞摄

  

科考39天不见白鳍豚

  非法渔网、机动船和两岸的污染都是长江豚类生存的威胁■记者 唐婷

  “世界上这么多优秀水生生物学家集中在这个不到20平方米、四面透风的船舱里,每过一天,都在朝白鳍豚最终的灭绝时间前进了一天,思之泫然。”———摘自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宣传顾问张翼飞《豚类考察日记》

  “长江女神”无影踪

  12月17日,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勇在电话里向记者证实,12月8日,一头江豚被发现搁浅在东洞庭煤炭湾的湘江航道边,已死亡。

  这一天,距离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仅有7天。12月14日,中外六国科学家联合向外界证实,经过39天的艰难搜寻,最终未能发现“长江女神”白鳍豚的影踪,考察同时进一步证实江豚数量大幅减少。专家们估计,目前长江江豚的数量仅有1200—1400头,只相当于1991年种群数量的一半。

  “洞庭湖的江豚数量为150只左右。”此次淡水豚类考察的总负责人、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告诉记者。而仅仅在100年前,这个被人们唤作“江猪”的物种,还在满江满湖地自由游弋。

  另一个不为人们熟知的事实是,白鳍豚的故乡正是洞庭湖。然而从1980年在洞庭湖湖口发现白鳍豚“淇淇”后,白鳍豚再也未在洞庭湖显现身影。

  白鳍豚和江豚,同被描述为“中国长江独有的物种”,同样与洞庭湖渊源深厚。但现在,对洞庭湖而言,这两个孩子,一个已经失去,一个正在失去。

  “莫让江豚步后尘”

  “在远古时代,一些物种灭绝,譬如恐龙,是因为自然变迁,而白鳍豚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物种。”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宣传顾问张翼飞告诉记者。

  作为此次长江淡水豚考察活动工作人员之一,张翼飞自12月8日加入考察队伍,亲眼见证了“追寻最后的白鳍豚”之旅:“白鳍豚在20年前公布的数量是几百只,5、6年前公布的数据是100只以下。此后认可的数字是50只以下,而这次,一只也没发现。”

  中外专家普遍认同有四大原因导致了白鳍豚在20年的时间内几近消亡,包括酷捕滥捞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白鳍豚的安全;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破坏白鳍豚的生存空间;以及水污染。

  “一路上能看到很多迷魂阵”,张翼飞详细描述科考过程中发现白鳍豚的种种威胁:从鄱阳湖湖口进入到星子县一段,科考队记录到1300多条船,其中1200条是采沙船;从上海到张家港,船多到什么地步?基本上看不到水,全部是船。

  而这些同样对江豚形成致命威胁。王丁坦言,“我们不会放弃对白鳍豚的拯救,但从更现实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现在应该更着眼于江豚,毕竟它们面临同样的威胁。”

  “这次考察发现江豚的数量锐减,如果不马上着手对江豚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江豚将很可能步白鳍豚的后尘。”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主任王利民博士也表示。

  江豚保护刻不容缓

  “身上没有明显伤痕,具体死因不明确,但估计跟电打有关系。”12月17日,蒋勇告诉记者,一周前在东洞庭发现的江豚,已经被制成标本陈列在东洞庭湖保护区采桑湖管理站内。

  “雄性成体,年龄不详。”蒋勇的描述让记者忧伤地猜想,它可有妻儿?可有兄弟姐妹?在被不可知的命运带入生命的终点时,它可曾感到悲伤与孤独?

  实际上,这并不是江豚第一次遭受到人类活动带来的“致命打击”。2004年6月2日至7日,岳阳市东洞庭湖附近江段,6天内发生5起江豚集中死亡事件。后经中科院水生所认定,死因是急性中毒。此前岳阳刚刚召开全国血防工作会议,有关部门临时杀钉螺投了大量药物。蒋勇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也一直有江豚“搁浅、受伤、死亡的消息”。

  资料显示,长江江豚在1993年前还约有2700只,但到1997年就锐减为2000只。以长江八里江江段为例,从1989年至1999年间,其数量以每年7.3%%的速率递减。“人类活动给豚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王利民指出,“无论白鳍豚还是江豚,都面临非法和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水闸和堤坝建设等威胁。破碎的淡水生态系统使它们陷入生存的困境。”

  张翼飞介绍,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淡水豚的保护有三条保护路线,一个是就地保护,就是在豚类集中的地方建保护区,减少人为干扰;二是迁地保护,把豚类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三是人工繁殖。对江豚保护而言,这三条线路需要并行实施。

  记者了解到,2005年,我省已在东洞庭湖成立江豚保护区,但遗憾的是,这个保护区只是个“纸上的保护区”,没有机构,也没有专职人员。而在湖北,已有两个豚类国家级保护区,一个在石首天鹅洲,一个在洪湖。

  “洞庭湖的江豚比例占到长江中下游的10%%以上,但湖南对江豚还没有开展实质性的保护。”WWF长沙办公室项目官员韦宝玉痛心地说。

  有消息表明,因为数量锐减,江豚马上将由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目前农业部已经向国务院汇报,正在等待批复。

  “我很不希望它成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韦宝玉闷闷地说。因为这意味着江豚正在慢慢远去。

  □相关链接

  洞庭湖是白鳍豚故乡

  为什么说洞庭湖是白鳍豚的故乡?王丁告诉记者,白鳍豚的模式标本(物种定名的第一个标本)就是在洞庭湖发现的,即从科学意义上第一次发现了白鳍豚。当时是20世纪初,1914年,一美国传教士的儿子霍依在洞庭湖游玩时,用枪打死了一头奇怪的水生动物,他把这个生物运回到美国鉴定,发现是豚的一个新种,定名为白鳍豚。

  张翼飞补充介绍,受伤的白鳍豚“淇淇”也是在洞庭湖湖口发现的,后经中科院水生所救治成活。所以,全球最早发现和唯一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鳍豚都是在洞庭湖发现的。

  白鳍豚“淇淇”的故事

  1980年1月11日,白鳍豚“淇淇”搁浅在长江城陵矶江段,头部有2个伤洞,伤势严重。中科院水生所得到这一消息后,连夜将“淇淇”接到武汉。由于受伤严重,“淇淇”已是奄奄一息,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淇淇”被救治成功。“淇淇”的到来给当时的白鳍豚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此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白鳍豚人工饲养的历史。

  2002年7月14日8时25分,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高寿自然辞世,享年25岁。王丁评价,“淇淇”是中国保护白鳍豚的一面重要旗帜,为白鳍豚的保护和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王丁说,一方面,“淇淇”是幸运的,在中科院水生所衣食无忧,直到自然死去。但另一方面,淇淇非常孤独,它的生命是不完整的,离开了母体长江,离开了同类,在人工饲养下生活了一辈子。

  □背景

  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

  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是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6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考察队沿江寻找白鳍豚和长江江豚踪迹。这次考察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联合组织,得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瑞士水科学研究所(EAWAG)等多个机构和组织的鼎力支持。考察组自2006年11月6日从武汉启程,搭乘两艘大型机动船即中国科学院“科考1号”和洪湖保护区的渔政监测船,对宜昌至上海的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江段淡水豚状况进行了往返监测,并沿江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实际考察里程近3400公里。

  □他山之石

  湖北江豚保护

  2004年6月以来,WWF-汇丰银行长江项目在湖北天鹅洲白鳍豚保护区开展长江故道湿地的抢救性保护、恢复故道与长江的季节性联系、帮助故道的渔民和农民发展环境友好的替代生计,以改变人豚争鱼的局面、推动黑瓦屋故道湿地的保护以扩大豚类栖息地等工作,使这里成为白鳍豚和江豚迁地保护最理想的地区。同时,WWF与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设立的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小额基金,已成功推动长江中下游的6个豚类保护区之间的合作,这为建立长江流域豚类保护区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