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财政部败诉是为谁代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22:31 华夏时报

  继今年7月首次败诉后,财政部在政府采购案中再尝败绩。12月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北京现代沃尔经贸有限责任公司诉财政部行政不作为一案,财政部败诉。“此案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采购中的种种制度缺陷。”该案原告代理律师、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顾问谷辽海律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包括招标采购程序、评标专家制度、供应商资格审查制度、综合评标方法等都存在严重的缺陷,而规范政府采购的两部现行法律——《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的冲突,正是导致财政部屡当被告的原因。(12月18日

《中国经济周刊》)

  造成制度缺陷存在的主要原因可以有两点:一是不同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二是行政系统效率低下。如果做更深入的探究,我们也许可以直言不讳地讲,政府采购案屡次败诉,财政部在替“灰色利益”背黑锅。

  现行的政府采购制度设计无疑是为了杜绝这个过程中的权力寻租、灰色交易等行为的发生。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招标采购程序、评标专家制度等等制度的设立,皆是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为了使政府采购变成阳光交易。近年来,这些制度的实施也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灰色利益无孔不入,谁也不能保证现行的制度是完美的。凡是有争议的能够形成诉讼的政府采购案例,也就存在着公平失衡的嫌疑,也存在着在采购过程中“灰色通关”的可能。然而,对有些“苦主”来说,要掌握当事部门和具体办事人员的灰色交易的证据一般比较困难,所以,没有办法,只好将对同级部门政府采购负有监督责任的财政部也“捆绑”上,寻求法律的裁决。所以,在每一个这样的案例中,财政部都存在着为灰色利益代过的极大可能。如果考虑到这是一种当前制度设计的缺陷,那么每一个个案中的可能就演变为普遍意义上的必然,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制度下,财政部必然要成为替灰色利益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

  财政部之所以会成为制度或程序上的“冤大头”,还要从制度设计初始环节来寻找原因。明规则的制定不可避免带有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博弈的性质。游戏规则的制定环节,是这场博弈的起点和重点,这样也就表现为立法博弈、政策博弈。各方能够达成妥协还好,否则,就有了游戏规则混乱的可能。不论具体规则如何,掌握着公共钱财的财政部一定要成为最终的责任主体。尽管,这会以合法的方式进行,但并不总是代表着真正的公正。


作者: 本报评论员 于德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