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人民日报:其实,无声的“温暖”更温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0:11 浙江在线

  新年春节将至,各地“送温暖”活动渐近高潮。近日随一位领导下乡“送温暖”,听见他反复叮嘱:不许报道,不许扰民,不许安排群众讲“感谢”的话。他诚恳地说,我们的目的是让群众真正感受温暖,而不是感受形式甚至感到心理压力,所以越实在越好,规模越小越好。这种做法值得称道。开展“送温暖”活动,把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情意和钱物送到贫困群众手中,暖人心、解人忧、帮人难,是件好事。对领导干部恰如其分的报道,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引导团结互爱的社会风气,是必要的。然

而,时下有些地方的“送温暖”,从事前安排到事后报道,都不乏“作秀”的味道:车队浩浩荡荡,随从前呼后拥;领导红包一出手,镁光灯便闪烁不停;当晚的电视肯定有声,次日的报纸一定有影,展示那送者受到的如潮感激、接者流出的激动泪花。如此与演戏何异?甚至还可能会因过于排场而脱离群众,伤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心。两种形式,折射两种出发点。谁都知道,送去的并非自己的私产,有些是社会捐助的,更多的是财政划拨的。“送温暖”者不过是因为身处一定的职位,被选作代表来完成交接的。那种为“带来了温暖”,“感谢某领导”的话语而陶醉者,实际上摆错了自己的位置。“送温暖”者甚至有必要向收到“温暖”的人解释清楚:“温暖”来自何方,使人们的感谢落到实处,使付出者获得应有的尊重,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爱民形象,弘扬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就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而言,他们大都是因天灾等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生活拮据,但主观上并不甘于贫困;越是困难的家庭,承受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也越大。他们最需要的“温暖”,是领导干部主动和贫困群众沟通感情,了解实情,倾听他们的呼声,掌握致贫的真正原因,在送米面的同时送技术,在送温馨的同时帮助想办法,尽力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用真情点燃脱贫致富的希望之火。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做法能让群众更感温暖,社会也会因此更加和谐。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