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贫困移民村的共同富裕之路黑龙江兴十四村新农村建设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1:33 生活报

  据新华社电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是一个贫困的山东移民村,多年来,在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拼搏争先,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途径,闯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村经济产业化之路,把一个偏僻乡村建设成为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的“龙江第一村”。

  不让一人掉队走共同富裕之路

  走进雪花飘舞的兴十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宽敞的厂房、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一幢幢精美别致的花园别墅及展览馆、文化宫和绿化带,到处散发出浓郁的塞北城镇的现代风情。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告诉记者,今年兴十四村的人均收入已达到一万三千多元,全体村民都可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免费医疗、教育等福利待遇,实现了生活有保障,吃穿不用愁,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想。

  然而,这个村30多年前却是个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半个世纪前,付华廷的父辈们从山东临沂迁移到兴十四村。回顾当时的困苦年代,第一代垦荒人刘鹤亭依然历历在目:“那年代,我们住的是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馍馍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零花钱。”

  1972年,人们怀着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推选当时只有23岁的付华廷为兴十四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就向父老乡亲立下誓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一定要带领大家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

  付华廷开始了农业机械化耕作的尝试。他偷偷摸摸地到周边城市去买零件往回背,边背边装,边装边买,村里终于有了第一台拖拉机,开垦出大片耕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40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2000多亩。

  兴十四村的耕地原来全是沙土地,村民们形象地说:“破皮黄,漏水跑肥,不打粮。”如果不改土造田,就打不出粮食。于是,村里开始了改土造田的创举:全村青壮劳力,带上山东大煎饼,无论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大规模的改土造田和机械化生产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如今,兴十四村仅有2%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其他人员均在村办企业工作。全村116户村民都住进了花园别墅,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此外,村民们还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福利待遇:不管大人小孩,每年补助100斤大米和50斤白面;6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退休制,每年可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补助,每月还享受80元的补贴;村民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待遇,村民有了病,大部分医药费由村里报销;儿童入托、入学全部免费。

  在第一代山东移民刘维良家,记者看到,宽敞的客厅里一尘不染,淡蓝色的真皮沙发和家庭影院,使人很难相信这是一户70多岁中国农民的家。刘维良的老伴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就跟梦一样,有时掐掐自己,才相信是真的。”

  回顾兴十四村创业之路,付华廷说:“不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就没有和谐社会。多年来,兴十四村正是本着‘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的发展宗旨,对人口多劳动力少,老少弱户,除给予经济补偿外,还采取强户包弱户的办法,使困难户尽快脱贫,走出了全村共同富裕的道路。”

  围绕“农”字做文章打造“黄金产业链”

  30年来,兴十四村始终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农副产品就地转化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新路,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付华廷说,有了机械化、水利化护航,光靠种地也就是旱涝保收,要想富必须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1985年,付华廷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建起来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当时这是全国唯一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

  此后,兴十四村便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1988年,村里建成了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之后又陆续建成了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8.7亿元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产业体系。

  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兴十四村的玉米,村里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村里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占到38%和57%。全村目前1万多亩耕地由8户种植大户经营,98%的农民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

  为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兴十四村还大力发展与农业相关联的林、牧业及旅游业。30多年来,他们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造林1.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2%。据专家测算,目前林木总价值已超过3亿元,而且还以每天10万元的速度递增。2005年5月,兴十四村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引智”战略让农民有了高科技产品

  随着兴办的企业越来越多,兴十四村人清醒地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助外脑,引进人才,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使兴十四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994年初,付华廷偶然听说有一种以玉米作原料经高科技工艺生产柠檬酸的生产技术。付华廷像挖到千年老山参一样兴奋,立即去上海找到了上海微生物工程研究所老专家朱亨政。付华廷“三顾茅庐”,请来朱亨政教授。在其指导下,只用5个月就建成了年产6000吨的柠檬酸厂。

  为了引进科技留住人才,兴十四村不惜花大血本,几年来,他们先后以10万元到20万元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名生物、化工专家,作为村里的科技顾问,使兴十四村村办企业形成以生物工程产品和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高科技产品系列,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四川请来的柠檬酸专家梁士仁告诉记者,他原本打算帮助村里建完柠檬酸厂就走,但付华廷人格魅力最终留住了他,使他在村里一干就是7年。“与其说是兴十四村的事业吸引了我,倒不如说是付华廷求贤若渴的真诚打动了我。他不仅有创业精神,而且对我们这些科技人员非常关心,把科技人员当成朋友。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我们总有一种创新的冲动。”

  由于多年来始终坚持引智战略,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兴十四村已实现了全村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目前,全村1.68万亩耕地实现了机械化、水利化,建成了优质高产玉米、高蛋白大豆等良种生产基地,良种率达100%。围绕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搞产业开发,打造黄金产业链,年加工玉米30万吨,开发出生物制品、精细化工、保健品、饲料类四大系列30多个产品。其中,四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一吨玉米经过精深加工,平均每吨能卖到一万多元,增值10多倍。目前,该村正在建设技术含量更高、循环利用能力更强、规模更大的玉米产业化加工基地———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预计明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玉米加工能力将扩大到180万吨。

  兴十四村并不满足于物质上的富庶,村民们说,新农村本色不仅仅是富裕。在不断走向富裕的道路上,这个村更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通过建立成人职业学校,对村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提高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同时,搞好基层组织建设,使全村管理实现了民主化、制度化。

  保持艰苦本色 紧密干群关系

  兴十四村富了,但带领农民致富的领路人付华廷却依然保持着创业时的本色,严于自律,在工作生活上不搞特殊化,他的心里时刻牵挂着荣辱与共的村民。

  付华廷给自己约法三章:工资不多拿,奖金不多要,家属不搞特殊化。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富华集团每月给付华廷定的工资是3000元,可他却坚持只拿1400元,其他1600元捐给了当地的小学搞教育;他妻子按理可以进厂里上班,可他却让妻子呆在家里养鸡、养猪、种地;自己盖房子时用公家车拉料都按价给钱。还有外地企业曾用月收入两万元的高薪聘他做总经理,他谢绝了。别人很不理解,问付华廷:“你一年到头挣那么俩钱,图啥?”

  付华廷说:“我追求的是全村人的富裕,而你追求的是小家的幸福。你的幸福是小幸福,我的幸福才是大幸福。”

  兴十四村村委会主任周普然说:“长年的奔波劳累,使付华廷患上了糖尿病,病情的合并症已影响了他的眼睛,医生在他身上安了个注射胰岛素的药泵,可他一刻也不肯躺在床上,坚持外出筹措资金、跑项目。药泵把肉皮磨坏了、化脓了,他就摘下药泵往自己肚皮上扎针,时间长了肚皮几乎都扎烂了,村里的同事都心疼得捂着脸不敢看。”

  付华廷对自己的身体不当回事,可心里却时刻装着全村老百姓的冷暖。前些年一个大年三十的夜晚,孩子刚得肺结核不久的村民康寿田又得了结核性胸膜炎,家里没钱看病,患精神病的老伴又不能照顾他。付华廷知道后,披上大衣,一头扎进风雪中向他家奔去。一进家门,只见疯疯癫癫的康大婶穿着件开了花的棉袄呆在炕上,老康蹲在墙角咳嗽不停,又黑又瘦的孩子躺在炕上小脸烧得通红。别人都在过年,可这儿却锅空炕凉,哪有过年的样啊,付华廷揪心得落下了眼泪。大年初一付华廷亲自去县城为老康一家买药。老康的病治好后,付华廷又把自己的两头牛和两头猪给了他,感动得老康抱着付华廷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村委会副主任王振玲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付书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事儿太多了,说也说不完。付书记的示范作用使干群关系空前融洽。

  富裕村更要成为文明村

  付华廷常说:“兴十四村不光要成为富裕村,更要成为文明村,关键要提高咱农民的素质。”

  2000年,在付华廷的提议下,村里拿出一笔钱,让妇联主任领着几位村民小组长到北京等地参观了10多天,为的是提高乡亲们的文明生活意识和过现代生活的心气,开了眼界的村民开始注重穿着整洁,谈吐文雅。

  为满足村民们求知的渴望,兴十四村特意立了条规矩:进村办企业的村民子弟必须有高中毕业证,而且女孩优先。兴十四村对大人的教育也不放松。村里成立了成人职业学校,对村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还先后派出了310人次到大中专院校深造,有126人获得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成为村办企业的技术骨干。大多数村民家庭自费订阅报刊,买了电脑,农民也同因特网成了朋友。

  置身兴十四村,记者最深的感触是这里的和谐氛围。该村连续20多年没发生过刑事案件,农村常见的赌博耍钱,在兴十四村看不到。吵架打仗的事很少见,邻里相处和睦。1999年,兴十四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称号。

  吹来清风的村级政治民主

  多年来,兴十四村在村级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方面,独创地采取了无候选人的选举方式,以充分发挥民主,鼓励村民参与村级管理。

  兴十四村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村规民约,印制成小红本下发到户,村干部带头执行,违反规定一视同仁、一律处罚。村级班子长期坚持走访制度、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党员服务区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布村级政务财务情况,让村民参与村级管理。30多年来,村里每次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从不圈定候选人,都是一张白纸发给村民,村民看谁行就选谁,以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为带头人的7名支委和村委会成员总是连选。

  目前,兴十四村已被黑龙江省委确定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全省各地基层干部正在该村分期分批接受培训。

  许多到过兴十四村的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兴十四村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致富争先的拼搏精神,在一个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气候恶劣的东北偏僻农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道德建设,使本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农业主产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