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食品安全就是要零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1:33 生活报

  本报评论员 初阳

  近一时期,“苏丹红咸鸭蛋”、“孔雀石绿桂花鱼”,“药物残留多宝鱼”等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不少百姓开始为“现在还能吃什么”而焦虑。针对人们的焦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消费者要求食品零风险,过于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食源性疾病,笼统地把假冒伪

劣等同于食品安全,将致癌物污染的食品等同于致癌食品,将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等,都是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种种误解。

  对于一些老百姓对农副产品产生了信任危机的问题,陈君石研究员认为根源在于一些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时不时就使用“有毒”、“致癌”等字眼,他认为“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并进一步表示,食品安全根本就不存在零风险。

  陈君石研究员的观点看起来是非常客观的,也似乎是科学的。的确,任何事情都不存在零风险的问题,我们不能苛求社会上完全没有犯罪,也不能苛求在繁忙的城市交通中不出现交通事故,甚至也不能排除人们在吃饭的时候因为自身的原因被食物卡住喉咙。但是,要我们在承认这些现实之后,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陈君石研究员的言外之意是,类似“苏丹红咸鸭蛋”、“孔雀石绿桂花鱼”、“药物残留多宝鱼”这样的事件根本无法杜绝,没啥大不了,大家没有必要咋咋呼呼。这样的观点,我们听起来非常耳熟。当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热点焦点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专家们做类似的表态:某某行业的涨价影响很小,不必恐慌;某某事件并非像大家想象得那样严重,不必恐慌;现在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那些食品尽管有毒,但少吃一点没关系,不必恐慌……

  事实上,中国的老百姓远没有这些专家们想象得那样容易恐慌,人们只是在生活质量提高之后要求相应的安全感。况且,一两起孤立的事件并不会轻易动摇人们的安全感。之所以产生了信任危机,是因为危害食品安全的事件频繁出现。然而,在事件曝光之前人们几乎听不到任何专家的警告,专家们往往都是在事后站出来告诉大家不要惊慌。

  专家们要求媒体要尽社会责任,这没有问题,媒体在表达上一定要非常准确、严谨。同样,专家和学者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责任在于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公众的风险降到最低。民以食为天,我们的企业和有关部门完全有责任向消费者保证,你购买的食品是无害的,是无毒的,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