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亲民亲在人民的心坎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2:00 光明网
张洪清 崔艳蕊

  《总理办公室来了位农家人》(见新华网),这是一篇关于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他的办公室里,热情接待山西省临猗县北景乡石家庄村农民张占胜新闻报道的标题。这个标题新鲜而又贴切。办公室和农家人,都使人眼前一亮。读罢此文,更是让人怦然心动。一个与泥土打交道的农家人,竟然也能走进一个国家总理的办公室,而且还和日理万机的温总理拉“家常”,促膝谈心,这种水乳交融的生动场景,蕴含的意义之深,真是耐人寻味:温总理亲民亲在了人民的心坎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亲民思想,把民众

的心照亮了。

  如今在我们国家里,大到中央领导,小到一个党员干部,最应该做的就是亲民行动。只有亲民,才能真正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才能“思天下万民忧乐”。一个领导干部亲民不亲民,关键要看他的心为谁而动,情为谁而系。“心之官则思”,心不为民所动,亲就无从谈起,就没有了对民的热爱。而官为民动情,是打干群之间情感大门的一把钥匙。“心不近‘佛’,不可以为医”,而不为民动心动情的人,则不可为官。为民动心动情,民必亲之,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说,亲民不亲民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问题,是感情和立场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

  如何才能履行亲民思想,把亲民亲在人民的心坎上?在这点上,毛主席早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众所周知,毛主席发自内心地热爱、亲近最基层的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一生无论是从思想理念、工作方法,还是工作的目标,都把亲民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思想观念上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在工作方法上,喜欢去社会的底层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就连自己的写作文风,都要尊重没有文化的人,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近读北宋《张去华烧契约》的故事,也感受颇深。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张去华在科举考试中被宋太祖赵匡胤亲自点为头名状元,后被任命为道州通判(负责办案的官)。在道州履任期间,他偶然间看中了一座不错的房子。仔细打听后,得知房主也正急要卖。于是,他就花五百两纹银把房子买下了。谁知一天夜里,他听到院墙外有老太太在哭,询问后才知道,那老太太就是这家房子的房主。由于儿子游手好闲,很快就把家里的钱财挥霍一空,而前两天,儿子又赌输了五百两银子,不得不变卖祖宅来还债。张去华听了之后,马上派人把老太太的儿子来,命令他马上改掉坏毛病,重新做人,好好赡养母亲,并许诺说,如果能够做到这些,就把买房子时签的契约烧掉,把房子还给他们母子。从此以后,老太太的儿子痛改前非,靠自己的劳动赡养母亲。于是,张去华就拿出契约,按照当初的约定,当着母子俩的面把契约烧了,自己搬出了那所宅子。由此可见,张去华心是为民而动的,情也是民所动系的,是亲民爱民的。如果他不亲民爱民,就不会去理会一个老太太的哭,就不会去管老太太的儿子,更不会烧毁契约,把房子归还他们。

  其实,亲民爱民思想,根本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理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封建社会里的“大官”都能做到的事,有些党员干部为什么做不到?如今,有些领导干部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利益关系,把社会激励理解为利益驱动。这是不对的。庄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亲民不亲不能光用物质利益来衡量;亲民不亲民,关键在于领导干部所拥有的思想、观念、处事的行为,在于所营造的精神、文化氛围。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这种亲民思想,更不知道亲民思想背后的巨大威力。

  由于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这种亲民的思想,导致了许多恶劣的后果。有的变成了“冷血动物”,麻木不仁,把一个“铁”字当成了管理的“法宝”,喜欢用“铁手腕”、铁石心肠来对待人民群众;有的对于老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对群众没感情,更不会亲民、想民、爱民、为民动情,只会为自己的得失而动心、动情;有的成了和谐社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有的变成了腐败分子,从感情再也不把人民放在眼里。他们亲的仅仅是权利、金钱、美女、自己的家庭和亲友、能给自己行贿的富商、拉帮结派的小圈子的人,他们亲的仅仅是一旦权到手,就会变本加厉地利用权力,把本钱和利润大把大把的捞回到自己的腰包里。伤害的是党、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及根本利益。试想,一个领导干部没有了亲民思想,还怎能指望他亲民、爱民、为民?

  亲民贵在于对基层群众怀有一颗爱心、亲民思想、深厚的感情,把民众的心照亮;亲民贵在于亲到百姓的心坎上;亲民贵在于亲到人民这个“根儿”上。只有亲好人民这颗心、这条“根儿”,我们的事业之树,才能枝繁叶茂,永葆青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