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体述评:网络时代,这次我们不能再迟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3:29 新华网

  12月17日,咱们每一个网民,都成了《时代》年度人物,这条新闻几乎成了所有门户网站的头条。以往这个“奖”都是给政治大家或巨贾大腕的。这次倒是符合“泡沫经济”的特征,颁给了每一个互联网使用者。

  笔者有六七年网龄,对此也感“与有荣焉”,恰如《现代快报》12月18日“今日评论”所说,“作为一个普通网民,我发帖、跟帖,和无数个陌生的网民一样,发出自己最真

实的声音。《时代》年度人物,是全球9.65亿网民的集体荣誉。”

  有人把网民当选时代人物与近期的一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联系起来,这本书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是全球化与网络时代的鼓吹者,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正在迅速地融为一体,所以,世界是“平”的。

  真的么?

  公民的新窗口

   《南方日报》12月18日发表评论说,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新的舆论平台。新华每日电讯也曾报道,中国政府网试开通一周年,在沟通政府与群众关系,引导国内外舆论方面,作用不小,已成为“不下班的政府”。1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还报道,由河北省公安厅新闻中心开的政府博客“中国第一公安博客”,截至12月4日点击总量已过千万,该博客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权威”优势,在澄清事实、为网民提供及时可靠消息方面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北京青年报》的社评则说,以“宿迁官员集体开博”为代表,博客正在成为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

  我们是否对网络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或许有。但《新京报》12月17日报道,政要“开博”与民众交流已成为世界潮流。不过,这份报纸还引述英国记者的话说,在英国,博客的意义也没想像的那么大,如果想要表达意见,英国民众还是会选择报纸等其他传播途径。

  网事究竟是虚拟,还是现实?

   《南方都市报》12月18日的社论还指出,法国的博客数量在全球遥遥领先,而且人们喜欢在博客中交流思想,而在中国,统计表明网络娱乐功能畸高。

  近期发生的“张钰事件”,或许可为此作一注脚。在张钰公布与某导演的“视频”后,网络上表现出的不乏对揭私偷窥的快感,甚至有人说是聚众狂欢。但其实,稍稍沉淀一下后,人们更有理由关注影视圈“潜规则”的真正危害,或者要求通过制度建设减少类似现象的发生。

  同样的忧虑还有,事件以“荒诞剧”开幕,会不会以“正剧”来收场。《南方都市报》11月24日悲观地预测:这桩事情会不了了之,因为网络语言正在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而现实秩序,则往往会自顾自地运转着。再看现在事态的发展,对于张钰近于“撕票”的“举报”,几方当事人都涉嫌越过了“法规”的界线,但却没有看见与之有关的调查。真有些“不幸言中”了。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背后是否是某些部门的不适应,还是“不作为”呢?

  不论欢迎不欢迎,我们只能面对

   《新快报》12月18日刊发评论指出,在互联时代,尽管有少年儿童恋网成瘾,尽管有网络恶搞越规越矩,尽管有下载侵犯知识产权,尽管有黑客肆意传播病毒……但套用一句老话:我们的互联网主流是好的。如果看不到互联网的“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不看到新经济、新潮流的浩浩荡荡,我们不担心再一次被时代落下?

  古罗马大哲西塞罗有句名言:“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从互联网中获得的知识与进步、满足与愉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引导的前提也是尊重。虽然尊重也有很多前提,但至少有一条是宽容。

  当然,网友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责任。《潇湘晨报》12月18日的社评说,将网络时代转化为网民时代,需要更多的权利与责任意识,需要更多的诚信与协作,需要更高的道德与文化保障。我们若迟到于一个网民时代,则不仅是信息的损失,而必然是相应权利与福利的损失。(杨潇、丁永勋)

   相关阅读:

  理论研究:对网络恶搞文化的反思

  张延平:不是网络抢了报纸的饭碗

  时评:网络音乐管理应顾及草根需求

  网络英雄更需同时做现实楷模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