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发展循环林产业 建设生态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15:31 红网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以林业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以市场机制为推动力,保护和开发并重,发展循环林业可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宁县地处湘西南边陲,面积2812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285.3万亩,森林覆盖率64%,活立木蓄积量689万立方米,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和国家生态示范县。新宁作为欠发达山区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确定发展循环林产业,建设生态新农村的战略目标,以发展循环林

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拓宽生产发展空间、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财政实力,实现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一、认识四大作用,确立发展循环林业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山区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山区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循环林业的重要作用,确定发展循环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一是循环林业对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林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必须依靠循环林业的发展。发展循环林业,可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构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保证农业增效和粮食增产;通过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新产品,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通过转变林业的增长方式,发展林产品加工,促进山区开放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极大地拓展农村生产发展的空间,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循环林业对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直接作用。山区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生活并不宽裕,发展资金缺乏,使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近年来,一些山区发展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林产品加工等产业,不仅促进了山地绿化,而且直接地、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林农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深入挖掘林业的潜力,加大综合开发力度,提高林业规模经营水平,发展竹木加工、林果、药材和森林旅游等循环林业产业,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扩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促进农村“生活宽裕”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是循环林业对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独特作用。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水、土、火、气的生态屏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需求也成为了全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这决定了循环林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与环境的有力支撑。循环林业可以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通过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自觉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新风尚。

  四是循环林业对推动农村民主管理的现实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新宁县的公有林地占全县林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上,在广大山区,乡村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集体林地管理。在推动发展循环林业的过程中,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好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不仅能处理好林地、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落实农民各项合法权益,还能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主动性,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乡村的管理民主。

  二、理顺四大关系,把握发展循环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原则

  

  发展循环林产业,建设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在认识发展循环林产业战略地位的基础之上,需要我们运用辨证的思维、科学的观点、创新的精神,理顺四大关系,在战略原则上进行系统的把握。

  一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林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增强林业活力。当前,推动循环林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稳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要尽快制订完善和颁布实施《新宁县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条例》,规范和促进森林资源产权流转和林业股份合作,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流转顺畅规范、利益保障严格”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循环林业发展的活力。

  二是生态与产业的关系。森林资源的本质属性和它的基本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我们要建立一个完备的生态体系,来满足人们和社会对生态公益方面的需求,只有坚持这个战略,我们才能腾出个更大的空间和更宽的余地来发展产业。同时,林业的本质发展规律也决定了在我们建设生态体系的情况下,要建立一个发达的产业体系,才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进一步支持、保障生态体系的建设,巩固生态的成果。所以我们发展循环林业,既要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同时又要兼顾产业的发展,使两者能够互相相融合,实现共赢。

  三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遵循积极、科学、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林业建设也是如此。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新宁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编制好林产业规划,做到因地制宜、功能分区、前瞻规划、分步实施。要按照实际情况,把舜皇山—紫云山—万峰自然保护区和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划为核心区。核心区禁止一切采伐、围猎和违章建筑活动,为丰富而珍贵的动植物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其它外围区在严格环评的基础上,允许科学开发活动。对外围区的生态公益林的择伐,要有利于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生产用林,一律采取皆伐模式,即砍即造,为林业产业的循环滚动式的壮大发展打下资源基础。这样,既解决了保护问题,也解决了开发问题,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与开发互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四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的统一关系。要关停并转众多的规模小、档次低、效益差的林业企业。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工作重点,积极推进林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由数量扩张为主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要引进知名企业,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争创新品牌,实现林业产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的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整体实力。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质量效益上,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效益提高并重,实现林业又快又好发展。

  三、运作四大模式,突出发展循环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重点

  林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发展循环林产业,建设生态新农村的战略目标有关键作用,而又有一定优势的必须加强的方面。新宁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必须运作四大模式,突出竹木深加工、生态旅游、桔橙和木本药材等战略重点。

  一是林材模式。推行林材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发展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新型森工产业是新农村产业发展的首要之选。推行林材模式,要着力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装备,大力培育竹木加工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同时要以速生、丰产、高效为标准,大力培育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基地。按照林工一体化的理念,采取“公司加农户”、“基地联农户”、“大户带农户”的市场化动作方式,以村落为单位,以农户为单元,搞好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逐年落实规划面积;精选速生、丰产树种,搞好集约经营管理,缩短林业生产周期,提高林地生产力,切实做到“布局区域化、基地标准化、项目产业化”。

  二是林景模式。生态是新宁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基本保证,林景模式是旅游立县富民的重要举措。着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绿化工程。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方式,实现小区、院落绿化由单一绿化型向景观绿化型转变,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式城镇和山水秀美的新村庄。继续抓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规划要求和职责分工,抓好道路、河流、圳渠的等通道绿化。同时,要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生态资源,为推行林景模式提供生态保障。推行林景模式要以建设高品位森林旅游景点为重点,要将它与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通过积极推行林景模式,培养全民兴旅意识,实现林景富民的目的。

  三是林果模式。新宁是全国四大脐橙出口基地之一,以桔橙为主的林果产业一直是我们的优势产业,广泛推行林果模式势在必行。要根据资源特点和市场条件,优化内部品种结构,突破加工瓶颈,实现品种多元化,产业工业化。同时,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的时空之间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开阔地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发展家禽家畜养殖,形成不同类型的林果复合种养模式。这样,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土壤、减轻水土流失。要充分发挥乡镇林业站和农业站的作用,帮助农户逐步建立“林果—蔬菜—养殖—沼气”生态农业模式。

  四是林药模式。木本药材产业生态功能强,经济效益好,推行林药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借助林业部门政策、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把木本中药材开发与国家生态示范县建设、天然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结合起来,把现行林业政策“嫁接”到山地中药材种植上,以典型示范、政府补贴、企业“联姻”的方式,引导农民在自留山、责任山和荒山荒坡上种植红豆杉、厚朴、杜仲等木本中药材。引进实力较强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由药业龙头企业负责中药材产品研发、生产和购销,农户和林场在各自的林地上按标准进行作业,建设绿色中药材乡村。通过运作四大模式,攻克发展循环林产业,建设生态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建设生态、产业两大体系,从而实使循环林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

  (作者系中共新宁县委常委、新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稿源:红网 作者:李良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