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在中国障碍与生俱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0:03 环球时报

  创新是时下中国的流行语。今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国。中国宣布,要在2010年成为创新型社会。在9月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商业高峰会议”上,创新之语也频繁出现。但是,其中也不乏怀疑声音。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竞争力调查中,中国在创新领域的排名下滑到第48位。

  中国的社会结构对创新有着与生俱来的障碍。中国的文化整体性和社会层次感太强

,这都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引入外界人才。

  中国人有强烈的团体感,更愿意同自己熟悉和信赖的人一起工作、交流、分享信息。他们经常排斥来自其他部门或分支的人,即使他们在同一个公司或大学。所有这些习惯都不利于接受不同类型的思想、行为或人。这也阻碍了跨国公司用于推动创新的跨领域合作。

  中国制造业利润很低,能投入到研发上的费用很少。即使最好的大学也需关注如何把创新迅速转变为利润,它们或许会建立一家过渡公司而非实验室。

  基于以上原因,里昂证券中国宏观战略家安迪·罗斯曼去年就说,中国有很长的发明创造史,但创新不足,还没取得科技产品商业化的重大突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也曾说:“中国丧失了早期的技术领先优势,是因为中国没有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明转移到以经验和科学为基础的创新上来,欧洲却做到了。”

  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存在问题。在中国,大学教育意味着你从来不会弄脏双手。汽车工程师从来不开车,煤矿工程师从来不下煤矿。

  不过,中国教育正在发生的变革将会改变这一切。大学管理者说,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一代人正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力量,他们要求不同以往的设施和服务。教授们指出,学生们不再尊重权威,也不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随着这代人走上工作岗位,这可能意味着灾难。但这也预示着拥有不同想法、创新思维的人才的发展。

  今天,美国约有一半的科技博士学位都授予了中国学生。许多有才能的中国人加入美国公司,并具有高度创新能力。而那些停留在中国体系中的同龄人却迷失成普通人。▲(摘自12月15日美国《商业周刊》,原题:中国的创新障碍,作者南达尼·林顿,伊文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